close




      位在聖池的涅盤堂(Neak  Pean),係十二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興建,小島上的石塔雕刻二條纏繞的巨蛇(龍),小島東側聖池中則有一尊白馬雕像。據說昔日聖池中浸泡各種藥材,具有療效,藥水會經由東(人形、屬地)、西(馬形、屬風)、南(獅形、屬火)、北(象形、屬水)等四個方向,流入四個代表陰陽調和的石器,病患跪在石器下方的蓮花座,以藥草水淋浴治病。如今石器嚴重毀損,已經無民眾到此治病,倒是有一些小朋友會在此兜售拜拜用的香支,遊客花柬幣五百元、一千元便可買香祈願。



    寶劍塔(Preah  Khan)為十二世紀末,由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父親所興建,曾是可容納一千位僧侶的僧侶學校,也是闍耶跋摩七世在大吳哥城的住所。寶劍塔是佛教建築,由於宗教信仰不同緣故,一些佛陀的雕像遭到印度教教義派毀損。



 



 



    大吳哥意為「大王城」,現存的大吳哥曾於十二世紀後期遭占婆人破壞,闍耶跋摩七世收復之後,用每邊長三公里的紅色城牆將吳哥城圍繞起來,並挖掘寬一百公尺的護城河保護都城。


 



 



呈四方形佈局的大吳哥,是吳哥最大的遺址城,共有五座城門,除了四周中央各一座外,東門的北側另開一座勝利之門,以巨石砌成的城門,四周立著四面濕婆石雕像,城門頂上還立著一尊佛像。城中有四條大到通向中央的聖殿百茵廟(Bayon)。



    百茵廟又譯為「巴戎廟」,原來由五十四座大大小小的寶塔所構成,除了部分寶塔毀損,每座寶塔的頂端都有四面微笑的佛陀臉孔,這些被稱為「高棉的微笑」的佛陀臉孔都有闍耶跋摩七世的影子。




百茵廟神殿的浮雕人物圖像超過一萬一千個,大部分是描繪當時的生活百態及吳哥王朝與占婆王朝的戰爭史。



    巴肯山(Phnom  Bakheng)是吳哥地區的一座山丘,雖然海拔不高,路卻很不好走,不過到這裡得遊客仍絡繹不絕。座落在山上的巴肯寺,大約建於九世紀末,是吳哥地區第一座比較大的寺廟建築。由於年代久遠,多已毀圮,只剩部分遺跡。



    山頂視野遼闊,除了四周的叢林外,天色好時還可以看到洞里薩湖和吳哥窟。巴肯山的夕陽更是一大美景,但因「晴時多雲偶陣雨」,欣賞絢麗的夕陽得碰運氣,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遊客會在傍晚前趕到山頂等候太陽下山,深恐錯過這美麗的鏡頭。



 



上巴肯山的路程雖然不長,但崎嶇不平,加上樹根盤結,的確不太好走,不想徒步的人不妨改坐大象上山,嘗試一下另類登山的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421124 的頭像
    e421124

    玩家阿賴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