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大都聽過美國飛虎隊的大名,但知道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的人就不多了。國共對峙的冷戰時期,基於「反共抗俄」政策,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被我國官方淡化,甚至避而不談。民國104年,馬英九總統宣布邀請前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成員及其後人參加「對日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紀念活動」,撇開政治干擾,還原歷史真相的作法,值得肯定。
抗戰初期,歐美國家對日本侵華大都袖手旁觀,美國雖表面保持中立,但始終運送戰略物質給日本,直到日軍偷襲珍珠港前一年,才停止對日輸出廢鐵與航空汽油,這段時期,國軍孤軍奮戰,處境岌岌可危。
1937年9月,蔣委員長向蘇聯請求大規模的援助,原先關係不佳的中蘇兩國,因利害關係修好,8月20日,中蘇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軍事技術援助協定》。自1937年9月起,直到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援華志願隊成員才陸續調回蘇聯。近四年期間,蘇聯向中華民國空軍提供轟炸機322架、驅逐機777架、教練機100架。先後派出空軍地勤人員共3665人,陣亡航空志願隊成員多達227人。
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在海峽兩岸的待遇當然不同,1940年11月15日和1941年5月11日,志願隊隊員卡特洛夫少校、司托爾夫上校先後在重慶對日空戰中犧牲,最初葬於袁家崗、江北楊家墳花園。1959年9月,重慶市委會基於墓地狹小,將兩烈士遷葬到鵝嶺公園,樹碑紀念,碑文分別用中文和俄文書寫:「志愿参加抗日战争牺牲的苏联军官司托尔夫、卡特洛夫烈士之墓」,並在1962年2月18日列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我們對飛虎隊滿懷感恩、崇敬心,同樣為保衛中華喪命異鄉,是否也該向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致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