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佛寺建築大致可分成石窟寺、塔廟兩大類,無論石窟寺、塔廟,經常可見塔、幢、碑、碣等物品,佛塔的種類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四門塔、金剛寶座塔、窣屠坡式塔等,造型各異其趣。佛塔的興建始於東漢末年,北魏、隋唐時最盛,宋朝稍為衰退,元、清兩朝則多喇嘛塔。
南北朝時,佛塔多為方形木塔,位置大都在寺廟中央,唐朝轉為方形磚塔,位置則因地制宜,遼、宋時期,佛塔變化較大,造型日趨華麗,木塔、磚塔之外,更有不少琉璃塔,明代時,逐漸出現樓閣式塔,蒙古族、滿族入主中原的的元、清二朝,因為朝廷信奉藏傳佛教,喇嘛塔趁勢崛起,成為佛塔的主流派。
釋迦牟尼佛成道處有金剛寶座,建築形式為高基座上建有五塔,中央高、四角低,這種建築傳入中國,便成為金剛寶座塔,目前大陸僅北京房山縣雲居寺五塔、正定廣惠寺多寶塔、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北京西黃寺班禪喇嘛塔、玉泉山錐塔、昆明管渡鎮妙湛寺五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呼和浩特五塔寺…等近十座金剛寶座塔,其中造型最接近釋迦牟尼佛成道處的金剛寶座為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真覺寺位於北京西直門外,楊柳夾岸的長河白石橋附近,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期間,長河兩岸寺廟林立,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十分熱鬧,目前則只剩真覺寺及被闢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萬壽寺,兩寺距離約一公里,如時間緊湊,一天功夫便可將兩座古剎「一網打盡」。
真覺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西元一四零三--一四二四年),根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明成祖時,西番班迪達進貢金佛五尊及金剛寶座規式,皇帝詔封大國師、賜金印,並建真覺寺居之。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寺宇改名大正覺寺,十年之後,再度重修,當時寺宇建築規模宏偉,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金剛寶座塔、鐘樓、鼓樓、配殿、方丈室、藏經樓一應俱全,共有三百多房舍,可惜,木造殿宇大都毀於清末,如今只剩金剛寶座塔及一千兩百餘件各類石刻文物,滄海桑田,令人欷吁。
真覺寺的簡陋牌樓前,有一條長約二十公尺的甬道,最前端樹立一座「華表」, 這是古代時矗立在宮殿、廟宇、陵墓的華麗石柱,作為標誌或裝飾用,真覺寺的華表,柱身雕有蟠龍雲紋,柱頂有承露盤,盤上有雕工精緻的蹲獸,華表底部是兩層束腰的須彌座。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樹木之間陳列有石碑、石獅等石雕文物。
金剛寶座塔的結構為平臺上建造五個佛塔和一座小佛殿,五座塔表示金剛界的五方、五佛、五智、五部,中央主塔供奉毗盧遮那佛,體現「法界體性智」為佛部,東塔供奉阿 佛,體現「大圓鏡智」為金剛部,南塔供奉寶生佛,體現「平等性智」為寶部,西塔供奉阿彌陀佛,體現「妙觀察智」為蓮花部,北塔供奉不空成就佛,體現「成所作智」為羯磨部,金剛寶座塔上的獅、象、馬、孔雀、金翅五種動物乃是五方佛的坐騎。
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係根據印度高僧奉獻的佛陀伽耶塔形式,結合中國傳統佛塔藝術興建,明成化九年興建完工,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寶塔前有兩棵相傳與寶塔同齡的古銀杏樹,雖歷經五百餘年風霜雨雪,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生意盎然。
金剛寶座高七點七公尺,南北長十八點六公尺、東西寬十五點七八公尺,周圍分成六層,最底下的一層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金剛杵、法輪等,上面五層雕刻手法採用「減地平鈒」法(凸起的主題雕刻面與凹進的地都是平的,以尖銳的雕刻工具在突起的主題面上刻出細緻、流暢的線條,使主體形象突出並有立體感),佛塔上刻有一千五百六十一尊佛像及獅、象、馬、孔雀、大鵬等吉祥鳥獸,寶座南北開大券門,內設有通道圍繞中央巨形四方塔柱,塔柱四面刻有佛龕,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佛、燃燈佛,東西兩邊各有小券門,內藏階梯四十四級,沿階梯盤旋而上可抵金剛寶座平臺。
平臺正前方是一座上圓下方重檐攢尖頂小佛殿,佛殿後方是五座方形密檐塔,中間主塔為十三層、高八公尺,基座刻有如真人腳掌大小的「佛足」,相傳這是源自釋迦牟尼佛圓寂時伸出床外的雙足,佛教徒以頭頂禮佛足,表示對佛陀的敬仰。四角的小塔都是十一層、高七公尺,五座佛塔塔檐下,周匝有佛龕、佛像及裝飾的花紋,塔頂有仰蓮、相輪、寶珠組成的藏式瓶形塔,整座金剛寶座塔造型雄渾、古樸,雕工精緻,是明代石雕精品,大陸國務院於一九六一年將之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時,金剛寶座塔也受到池魚之殃,塔基略有下沉,大陸當局曾撥款進行維修,並在塔院植樹種花,進行綠化工作。
除了金剛寶座塔外,目前真覺寺收藏各種石碑、碑刻一千兩百餘件,其中最富盛名者為普勝寺臥碑,這座樹立於清順治八年的巨碑,與一般常見的碑迥然不同,寬度大於高度,極為罕見。
由於真覺寺收藏歷朝歷代為數眾多的石碑、石刻,收藏之豐,不但獨步北京, 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目前大陸有關單局在寺內設置石刻藝術博物館,對佛教雕刻藝術有興趣的民眾,如前往北京走訪古剎,千萬不能錯過真覺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