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中國水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水族馬尾繡工藝,是貴州水族水族獨有的、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手工藝絕活,水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以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與方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這項手工藝已被列入文化部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曾瀕臨危機的馬尾繡重獲生機。
相關資料沒有記載水族馬尾繡的歷史,這種傳承上千年的手工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的水族端節有賽馬的習俗,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馬尾繡可能因此而生。
馬尾繡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及翹尖繡花鞋、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馬尾繡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處理刺繡用的絲線,一根絲線要用紡車紡細,分成三股,然後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這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因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加上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此外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週邊絲線光澤。
纏好之後,再用這種馬尾鑲成各種不同的圖案,然後按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工藝進行刺繡。由於手工繁複,製作一件馬尾繡,大約要花幾個月到一年左右的時間。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繡品上大都綴有小如黃豆、酷似古代錢幣的銅飾,但很小,銅飾以紅線穿貼於繡片裏,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作用,水族同胞用以驅邪避兇。
馬尾繡的背帶(歹結)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也是財富的象徵,需要經過五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圖案美觀耐看。
馬尾繡是水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手工藝,有「刺繡的活化石」美譽,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雖然還有人製作馬尾繡,但現在端節越來越淡,年輕姑娘們做好的馬尾繡壓在箱底裏,節日裏才穿戴,平日都改穿時髦的現代服飾。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雖然被列入文化部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前景依然令人憂心。(2010.4.1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