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朝大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江南春」,詩句中描述南京三步一寺、五步一廟的盛況,如今已成過眼雲煙,歷經千百年滄桑歲月,南京現存規模較大的佛寺,只有棲霞寺、靈谷寺、雞鳴寺、宏覺寺等,議定中英南京條約的靜海寺,現在成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擁有「清涼問佛」的清涼寺,依然等待關愛的眼神,不知何時才能整修完工;明代南京三大剎之一的天界寺杳無蹤影,報恩寺僅存少許遺跡,其他佛寺大都毀圮殆盡,令人慨歎!
東吳赤烏十年(西元二四七年),天竺僧人康僧會從交趾(今越南北部)經廣州到建業(今南京)宏揚佛法,吳帝孫權為康僧會在今南京城西南花露崗附近興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康僧會除大力弘法外,並編譯《吳品》、《六度集經》二部十四卷,又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林》三經,此後,北方不少高僧南下建業,佛教盛極一時,當時建業與洛陽,一南一北,號稱三國時期佛教兩大重地。
根據史料記載,梁朝佛教最盛時期,南京有佛寺七百餘所,僧尼十餘萬,其後各朝,南京佛教幾經興衰,至明朝時,由於明太祖為沙彌出身,南京佛教再次出現鼎盛景象,明天啟七年編印《金陵梵剎志》一書記載,南京有靈谷寺、天界寺、報恩寺三大剎;棲霞寺、雞鳴寺、弘覺寺(宏覺寺)、靜海寺、能仁寺五次大剎;普德寺、清涼寺、金陵寺、鷲峰寺、幽棲寺、西天寺、永慶寺、吉祥寺、弘濟寺、瓦官寺等三十二中剎;華嚴寺、極樂寺、唱經樓等一百二十八小剎及一百餘所未列名的小剎,當時佛教之興盛,可見一斑。
以「春牛首、秋棲霞」聞名遐邇的牛首山,位於中華門外十五公里,雖然海拔只有兩百四十二點九公尺,但陽春三月時,桃花、李花、杜鵑爭妍,景緻絕佳,是南京市民春季踏青的絕佳去處,傳說劉宋時辟支和尚曾在牛首山的一處山洞靜修,後來立地成佛,因此附近居民將牛首山稱為仙窟山。梁天監二年(西元五零三年),司空徐度在牛首山西峰興建佛寺,名為佛窟寺,又稱仙窟寺,寺地方圓二十餘里,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鼓樓、齋房、僧舍…一應俱全,規模十分宏偉。唐朝時,仙窟寺曾改名為長樂寺、福昌院、資善院。
由於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佛教南宗第一祖師」之稱的法融禪師曾在仙窟寺講禪,創立禪宗主要流派--「牛頭禪」,宏覺寺成為牛頭禪的祖庭,唐大歷九年(西元七七四年),興建法融大師塔以紀念大師,大詩人劉禹錫為塔銘文,目前唐塔已毀,現存宏覺寺塔為明正統年間興建,七級八面的佛塔,高 二十五公尺 。
南唐後主時佛寺改名為弘覺寺,宋太平興國二年(西元九七七年),又改名崇教寺,明朝初葉,恢復創建時的寺名--佛窟寺,明朝中葉,再度改名為弘覺寺,每年浴佛節及臘八時,南京地區善信紛紛前往參拜禮佛,香火鼎盛,名列南京五次大剎之一。清乾隆年間,為避乾隆帝弘歷名諱,改稱宏覺寺,寺宇建築於對日抗戰期間毀損,西元一九五六年,南京市政府相關單位開挖明塔地宮,發現明代鎦金喇嘛銅塔、金臥佛、玉瓶、青花瓷器等文物,目前這批珍貴佛教文物珍藏在南京博物館。
宏覺寺於八年對日抗戰期間嚴重毀損,近年來,擔任住持的宏成法師四處奔波募款,發心重建宏覺寺,並將佛寺遷移至牛首山南邊分支的祖堂山,新建的宏覺寺,為求配合地形,寺宇建築並無明顯的中軸線,山門、九龍亭、玉佛殿、三聖殿、拜經台、齋房、唸佛堂、觀音殿等建築,幾乎成東西向橫排散佈,與一般佛寺南北向的建築型制迥然不同,三聖殿與觀音殿之間,有個放生池,池中有仙人橋、觀音橋。由於宏成法師立志恢復宏覺寺鼎盛時期的規模,目前重建工程依然持續進行,假以時日,宏覺寺必將重現昔日規模宏偉的面貌。
參訪宏覺寺之餘,十方善信可悠閒造訪芙蓉峰、西峰嶺、天盤嶺、拱北峰、伏虎洞、象鼻洞、神蛇洞、息泉、長庚泉、太白泉、飛來石、獻花岩等自然美景,還可順道參觀位於祖堂山南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唐二主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