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海拔一千八百九十四公尺的昆明,四季如春,終年繁花似錦,是雲貴高原最亮麗耀眼的城市,由於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便已在昆明定居,西元前三世紀初葉,楚將莊蹻率兵到昆明,仿內地規制,在滇池沿岸興建城牆,這便是最早的昆明城。此後,歷經各朝各代的經營,昆明漸具規模,中唐時,已成為滇中最繁榮的城市,隨著城市的興盛、人口的增加,昆明躋身為雲南政治、文化、宗教、商業、交通中心,筇竹寺、華亭寺、太華寺、曹溪寺、圓通寺等佛寺陸續興建,其中,始建於西元八世紀的圓通寺,建築佈局配合倒坡地形,殿宇建築前高後低,與一般佛寺迥然不同,西元一九八三年,圓通寺由佛教協會接管,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築,加上交通方便,如今已成為昆明市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
圓通寺位於昆明城西圓通山山南峭壁下方,始建於唐南詔國時代(西元七三八年至九零二年),最早的寺名為補陀羅寺,其後,寺宇毀於兵燹,元大德五年(西元一三零一年),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阿昔思興建觀音大殿,並進行大規模整建,歷經十八年的動工,整建工程於延祐六年大功告成,改稱圓通寺,名稱沿用至今,明、清兩朝,圓通寺曾進行多次規模不同的修葺,現存寺宇建築大都為清朝建築。
圓通寺座北朝南,從圓通街的山門進入,兩旁綠蔭夾道,不久便是高大雄偉的「圓通勝境」牌坊,清康熙七年(西元一六六八年)興建的牌坊,坊腳鼓形獅面為漢白玉石雕,兼具固定牌坊及美觀的作用。過牌坊,在坡底最低漥,也是圓通寺中心的地方,築有一個放生池,大陸不少佛寺都有放生池,多數放生池都位在寺院前方或後方,圓通寺的放生池位於寺宇中心,極為罕見,放生池中有座清朝初葉興建,雙層八角重檐結構的八角亭(彌勒殿),亭的南北各有一座三孔漢白玉石橋連接兩岸,沿放生池興建有迴廊、亭台水榭,頗有江南園林之風,將典型的園林藝術融會運用在佛寺中,形成圓通寺獨特的「水院佛寺」。
走過接引橋,便是氣勢雄渾、莊嚴宏偉的圓通寶殿,大殿始建於元朝,明、清兩代幾經整修,重檐歇山、飛角騰空的殿宇台基凸入放生池中,圓通寶殿正中供奉元代雕塑的三世佛坐像,兩壁為十二圓覺像,東邊牆壁上還保留有元代壁畫「文殊待法像」殘片,是研究元代佛教的珍貴史料,彌足珍貴。大殿中間的兩根大柱上,分別塑有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故事,高達十餘公尺的青、黃二龍各抱一柱,張牙舞爪狀似騰空飛舞,造型十分生動,是少見的明代雕塑傑作。圓通寶殿後有一個磚砌的高台—咒蛟台,台下左右有幽谷、潮音二洞,曲折幽深,「層崖鳥度開天險,古洞龍潛閟地靈」,傳說洞中有蛟龍出沒,南詔時依崖建寺鎮之,其後寺毀,建咒蛟台。清朝著名文人孫髯翁,晚年落魄,生活窘迫,曾隱居於此,為人卜卦維生,號咒蛟老人,如今咒蛟台上建有涼亭,供遊客休憩。
圓通寺後方絕壁峭立,這處綿延數百公尺的石壁,元朝時稱為盤坤崖,清康熙時,在此地建亭,題額「衲霞山麓」,改稱為衲霞屏,屏上另有「瞻嘯崖」題字,峭壁上有二十餘處前人題刻,清人仿唐吳道子的觀音像、民國時期趙鶴清摹刻的張三豐造像、南詔王命臣子留題的紀功碑、明代著名文人李元陽所題詩文「鐵壁蜷然擁紺宮,曲崖石蹬穿玲瓏;何年脫下蒼龍骨,至今麟甲生秋風」等雕像、碑文,形成一處迷你石刻藝術寶庫,頗有可觀之處。
走訪圓通寺之餘,十方善信可順道遊覽圓通山,因山形如螺似髻,圓通山原名螺峰山,明代到昆明參訪的日本僧人機先曾以「螺峰疊翠」形容此地勝景,圓通山奇岩怪石、林木蓊鬱,錯落有致,目前已闢為公園,園區中遍植花木—陽春櫻花怒放;盛夏出水芙蓉;深秋丹桂飄香;隆冬臘梅凌雪,一年四季花團錦簇,是「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最佳寫照。圓通山比昆明市區高出約六十公尺,是俯瞰昆明的絕佳地點,明朝文人吳中蕃曾有詩:「滿目煙波收遠近,四時風月得寬閒。閣將飛去岩留住,石欲奔騰松叫還」描述,登頂山顛,煙波浩杳的滇池、神奇秀美的西山歷歷在目,令人心曠神怡。櫻花林附近的動物園,於一九五三年創建,目前共有小熊貓、黑長臂猿、金絲猴等一百多種動物,是親子旅遊的好去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