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老天爺愛開玩笑,還是他老人家喜歡看熱鬧,明明是人,偏偏要分成白、黑、黃、棕等各色人種,既使同樣是白種人、黃種人…,也要分成日耳曼、法蘭西、義大利、猶太、大和、漢人、高麗、越南等不同地區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在有心人挑撥下,難免有「非我族類,其心可誅」的情況。曠觀往史,日耳曼人與法蘭西人、塞爾維亞裔與南斯拉夫裔、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紛爭不斷,人類的歷史猶如一篇篇的鬥爭史,令人痛心!
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267號的安妮之家,曾上演過一段幽暗的歷史。這間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的故居--安妮的家於1960年改成博物館,除了放置安妮與家人當時的收藏品、各種翻譯日記,日記中的一些內容也被印在牆上;館內還放映集中營情景、納粹街頭示威情景、以及一些曾經幫助過安妮家人的訪問紀錄…等相關影片。每年都會有超過數十萬的民眾前往安妮之家參觀,感受昔日的人間悲劇,安妮之家已成為阿姆斯特丹旅遊必遊的景點。
1929年安妮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為奧圖法蘭克(Otto Frank)一家的么女,家中還有母親艾迪斯(Eddis Frank)姐姐瑪格特(Margot Frank)。由於當時納粹德國排斥猶太人,奧圖放棄在德國的事業,全家遷至阿姆斯特丹,度過一段較平順的生活。不料好景不常,1940年5月,德國攻佔荷蘭,荷蘭的新統治者英誇特也執行排猶法律,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1942年,納粹當局捕捉猶太人的行動日益緊迫,7月9日 ,十三歲的安妮•法蘭克和家人及范丹一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著隱蔽的生活。後來又多了一位牙醫杜賽爾加入,「隱密之家」的居住者共有八個人。1944年8月4日 ,由於有人密告,八人都被德國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一個月後隱密之家的八個人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3月姐妹都因傷寒(一說風寒)死於集中營,距離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離她的十六歲生日只差四個月,造化弄人莫過於此!
安妮之家只是保命的藏身處,當然空間有限,房子最大的特色是走道十分狹窄,有些地方甚至要側著身子才能通過,階梯的坡度有點陡。「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從安妮的日記中可見,長期處在窄小、陰暗、封閉的環境,雖然影響安妮,但她卻能苦中作樂,正向面對難關。
與其他名人故居大不相同,安妮之家看不到一幅名畫、一架昂貴的古董樂器,雖然只看得到一個平凡的家庭、一些陳舊的物品、一些稚氣未脫的廣告畫…,但它卻展示了人類歷史中最陰暗不堪的一頁。
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裡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自從安妮死後,她的日記已經被翻譯成五十五種文字,銷售二千五百萬冊,安妮的確以另一種方式完成她的夢想。
※※《安妮的日記》的原稿第一冊自1942年6月12日至1942年12月5日、第二冊描寫1943年12月22日至1944年4月17日發生的事情,第三冊則是保留著1944年4月17日至8月1日被納粹德軍逮補逮捕前;其中1942年12月6日至1943年12月21間的原稿遺失。起初,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臺宣布,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蒐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安妮收聽到這段話,十分動心,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開始將日記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1952年以英文版發行名為《安妮•法蘭克︰一位少女的日記》,1955年被編劇家法蘭西絲•古德利屈(Frances Goodrich)與亞伯特•哈基(Albert Hackett)寫成劇本,並於1959年拍成電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