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嚴冬酷暑,風霜雨雪,二十五年來,每逢星期日清晨七時,嘉義市民族國小校門前,總是聚集一批自稱嘉邑行善團的「義務修橋人」,二十多年來,他們默默地工作,已在雲林、嘉義、台南偏遠地區,興建兩百餘座橋樑,發起並率領嘉邑行善團致力造橋的人,便是獲得一九九五年麥格塞塞「社區領導人」獎的何明德。


民國六十年,兩位就讀嘉義縣中埔鄉石ㄋㄨㄥˋ國小的兄弟,於涉水上學時,弟弟不慎失足落水,哥哥下水奮勇搶救,不幸雙雙滅頂,消息傳出後,當時專門義務修補道路的嘉邑行善團,鑑於造橋比補路更能造福山區民眾,決定為石(石弄)村民建造一座跨越石(石弄)溪的橋樑,在何明德登高一呼下,三百多位善心人士每人樂捐一百元,並親自動手進行造橋工程,民國六十年六月,長 十公尺 的惠生橋大功告成,嘉邑行善團造橋工作從此展開,至今二十四年,未曾間斷。


惠生橋、仁惠橋、宏仁橋……嘉邑行善團建造的橋樑,前四十四座係採用疊字命名,以橋名的最後一字做為下一座橋樑的第一字,第四十五座至一百零一橋樑的命名則採用忠、慈、安、心、正、大等字做橋樑的第一字,第一百零二座橋「善發橋」至一百九十三座橋「善進橋」,全部是以「善」字為首的橋樑,八十二年三月,第一百九十四座橋「行善橋」完工,團長何明德表示,行善橋是嘉邑行善團的另一個起點,此後所建橋樑一律以「行」字開頭,行善團將秉持「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繼續造橋工作。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團員們完成第一百座橋樑,以「嘉邑行善團」名義,馨香禱祝向上天完成「社團登記」,嘉邑行善團的名聲才逐漸為人所知,「好事傳千里」經過民眾口耳相傳,嘉邑行善團聲名日噪,為了應付請求造橋的地方人士及新聞媒體的採訪,堅持不曝光,為善不欲人知的何明德才勉為其難擔任行善團團長。


嘉邑行善團目前團員已有七萬餘人,除了台灣各地的教師、家庭主婦、工人、 學生、職員、老闆……外,香港、日本、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都有愛心人士加入行善團行列,匯集眾人愛心的嘉邑行善團成為名符其實的「愛心聯合國」。


率領嘉邑行善團走過近三十個春秋的何明德,如今已與世長辭,但受到他的精神感召,何明德的老伴李秋良及子女、鄰居、親戚紛紛加入週日修橋行列,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何明德就是最佳例證。


獲得一九九五年麥格塞塞「社區領導人」獎的消息傳出後,何明德認為榮譽應屬於嘉邑行善團全體團員,他將於 八月三十一日 ,代表七萬餘團員前往馬尼拉受獎,五萬元美金的獎金則全數捐出,用來造福更多人群。


當人際關係日漸疏離之際,當不少人只忙著挖掘鴻溝的時候,嘉邑行善團、何明德無怨無悔的做「造橋的人」,誰說人間無愛﹖84.8.30文化通訊)※附註:何明德先生已過世,目前由其女接其衣缽,改名何明德行善團;另原團中部分人士自組嘉邑行善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