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八十七年度台灣文化節「社區博物館尋根」活動中大出鋒頭的陳仁德石頭資料館,雖然開館僅六年多,由於擁有豐富的館藏,不但是雲林、嘉義機關團體知性之旅的熱門參觀地點,如今更已成為台灣地區最熱門的私人博物館。


浸淫奇石、礦石、化石「石頭世界」三十九年,有「石癡」之稱的陳仁德,基於「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共同分享」的理念,將窮個人半生之力所收藏的四千多件奇石、一千多件骨董文物……公諸於世,免費開放供民眾參觀,在多數市民對藝文活動漠不關心的情況下,「生於斯,長於斯」的陳仁德,無怨無悔默默耕耘,他是嘉義市的藝文老兵,更是藝文界的先鋒!


四十歲以上的嘉義人大都知道「紅豆書局」的大名,這個位於中正路的書局,在物質困窘的時代,一向是年輕學子看「免費書刊」的好地方,到過紅豆書局的人雖多,卻鮮有人知道書局老闆陳仁德。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石頭資料館正式對外開放,豐富的館藏,每逢假日吸引了來自全台各地的「愛石族」,在參觀民眾口耳相傳及大眾傳播媒體的宣揚下,石頭資料館聲名日噪,不少高級長官巡視嘉義市,都會抽空參觀石頭資料館,擔任解說工作的陳仁德,也成為嘉義地區聞人,不希望成名的陳仁德經常以「老來俏」自嘲。


現年六十七歲的陳仁德,係省立嘉義高工機工科畢業,畢業後經營紅豆書局,除販賣一般書刊外,並從事工業用書翻譯,由於事業需要,陳仁德經常前往美國、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搜尋相關書籍,二十八歲時,有一次前往美國,在工作之餘參觀一所博物館,被館中收藏的奇石、礦石、化石吸引,從此便一頭栽入石頭世界,至今已歷經三十九個春秋。


從美國返台後,陳仁德下定決心收集石頭,他所收集的第一個石頭,是台東海岸線的圓形鵝卵石,「有一就有二」,此後每逢假日,陳仁德便前往深山、溪谷、海濱……跋山涉水尋找各類奇石,哪裡有奇石就一定可發現他的身影,出國時更不會忘記購買當地獨特石頭,多次返國通關時,都把海關人員搞得迷迷糊糊。經過三十七年遊走世界各地,陳仁德收藏奇石、化石、礦石數量之多,堪稱獨步全台。


位於嘉義市民生南路湖子內1743號的石頭資料館,以奇石、化石、礦石為主要的收藏品,目前館內收集的化石,除了海峽兩岸的各類化石~嘉義觸口的蠕虫、螃蟹,台南菜寮的牡蠣、澎湖的四不像頭骨、廣東的茂名無盾龜、河南的恐龍頭骨、雲南顎頭貝、武漢直角石、石蕊、外蒙的恐龍蛋、貴州的口龍、陝西的安氏大唇犀等,還珍藏有世界各地的動植物化石~印尼的孔蟲、俄羅斯的海蘋果、銅化菊石,美國的楓葉、陸龜、美洲野牛、山羊頭、鳥足跡、海象,巴西的中龍、蜻蜓、蟋蟀、蜘蛛、懷長麟杉,德國的海百合、筍石、蝦、多利龍蝦、嶸螈、蕨類,荷蘭的大菊石,法國大卷蘿,摩洛哥的鹿角珊瑚、鸚鵡螺、帶刺三葉蟲、加拿大北極熊等。礦石則收藏有錫石、翠銅礦、藍晶石、自然金、黃玉、石膏、孔雀石、肥皂石、螢光石、隕石、黃銅礦、白雲石、黑鎢礦、針鐵礦、藍寶石、祖母綠、矽鋅礦、褐鐵礦、自然銅等五十一種礦石。為了陳列五千多件奇石、化石、礦石,陳仁德特地在自宅旁興建兩幢面積各約 兩百坪 的陳列館,安置這些心肝寶貝。


近十餘年來,陳仁德「愛屋及烏」,收藏的對象逐漸擴及石雕、銅雕,朱銘、楊英風、蒲浩明、王文志、詹龍、郭秋松、葉格、楊元太、黃土水、謝棟樑、陳紹寬、吳清山、陳世昌等人的一千餘件雕塑品成為館藏,為了達成石頭資料館成為多元化博物館的目標,陳仁德計畫性收集各種骨董文物,目前館中收藏有末代皇帝溥儀的詔書、漢朝石崗鎮、明代寺廟壁飾、清代鐵製熨斗、暖爐、日本吉祥屏風、印度銀壺、高棉四面佛、西非祈雨面具、煙斗、阿拉伯銅盤、尼泊爾喀爾廓帽子、女戰士銅像等,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陳仁德石頭資料館開放供民眾免費參觀之後,一些熱心的參觀民眾,紛紛將自己珍藏的寶物捐贈石頭資料館,其中最特殊的當推黃英哲捐贈的埃及木乃伊,一度計畫在嘉義成立私人博物館的黃英哲,得知陳仁德與他有相同心願後,「英雄惜英雄」將個人多數收藏捐給石頭資料館,並希望拋磚引玉,促成地方博物館早日成立。


設立嘉義市博物館是陳仁德及不少嘉義市民的心願,嘉義市政府計畫將位於中山路市府大樓對面的舊嘉義縣議會大樓改裝成博物館,陳列石頭資料館的館藏,但陳仁德石頭資料館附近居民卻希望石頭資料館留在該地,陳仁德陷入兩難之間,他的美夢時能圓﹖85.7.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