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年,以「村古、景秀、水美、民樸」入選中國第一批景觀村落,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從此「飛上枝頭作鳳凰」。在福建西南部永定縣、南靖縣、華安縣等地區比比皆是的土樓中,塔下村搭上「景觀村落」的順風車趁勢崛起,贏得「閩南周莊」美稱,成為觀光旅遊的當紅炸子雞。



    塔下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宋代淳熙間(1174-1189)進士張化孫,避亂入閩,居汀州寧化縣石壁溪,其後又遷上杭縣吉街定居,張化孫的第九世孫張小一郎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定居書洋塔下村。由於閩西南山高林密,盜匪猛獸為患,加上不時有村落間的爭鬥,最初居住的土茅屋不適合聚居需要,於是張姓族人沿著溪谷兩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禦等功能於一體的圍合型土樓。由於村落的開基祖從原住地--馬頭背踏下山遷居此地,客家話的「踏下」與「塔下」諧音,多年後,張氏子孫為了紀念先人,把此地叫做塔下,不少遊客以為「塔下有塔」,其實「塔下無塔」。



 


    塔下村最早的土樓--福興樓是七世東崖公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所建,後代張姓族人陸續沿清澈蜿蜒的小溪興建土樓,綿延約一公里的溪谷,有四十餘座圓形、四角形、圍裙形、曲尺形等各式土樓;清朝末葉以來,由於受溪谷地理環境所限,沒有足夠的腹地興建占地廣闊的土樓,族人又在沿溪兩岸的空地上,興建起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角樓,形成高低錯落、布局分明、大樓帶小樓的獨特景觀。


 



 


 



 



 



 


    兩座南北走向的山丘,環抱著中間的峽谷,一道彎曲的無名清澈小溪,從峽谷中貫串村落,小橋流水、土樓人家,把塔下村裝點得分外迷人。1949年前,全村有三座木橋橫跨小溪,遇到山洪暴發,木橋被衝毀,相隔兩岸的村人便無法來往。其後,在海外事業有成的僑胞資助下,陸續興建十一座石拱、鋼筋水泥橋,其中最壯觀的雪英橋,村民來往最頻繁,也是節慶日燃放煙火、鞭炮的集中地。


 



 



 



 


 


    客家人很重視慎終追遠,塔下張姓族人為敬奉先祖,弘揚祖德,於明朝後期在村莊東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張氏家廟--德遠堂,建築面積約四千平方公尺的祠堂坐北朝南,後面有坡度頗陡的彎月形斜坡草地,草地上方連著一片蓊鬱的風水林,據說這是風水中的「下山虎」,德遠堂則建在風水最好的虎口處。         


 


 


     家廟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池塘前廣場兩側的石坪上,聳立著二十三支高達十公尺的石龍旗桿,石龍旗桿下截陰刻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銜品位爵位及豎立的年代等文字;中間部分浮雕蟠龍,最頂端有兩種形制,文官飾物多雕毛筆鋒,武官則雕刻坐獅。過去封建時代,除了進士和舉人才可以立石龍旗桿;買官的有錢人也可立桿;現在除了博士和百歲老人可立,鈔票麥克麥克的人當然也能!


 



 


    德遠堂興建至今四百多年來,未曾改建,是研究明清家廟的珍貴建築,二進建築正面的牌樓上,有彩色瓷片鑲嵌的雙龍戲珠;屋脊上有三國演義、八仙、封神榜等人物;有龍、虎、獅、麒麟、鳳凰、雉雞等珍禽名獸;有牡丹花、山茶花、蘭花、菊花等花草,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構圖十分精巧。古樸典雅的建築內,唯一不搭調的是,廟堂兩側樑柱上的雀替,竟然是一男一女的紅衛兵雕像,當地耆老表示,當年文革時期,族人為避免廟堂為紅衛兵所破壞,刻意雕飾上去的。


 




   塔下村是南靖縣第一長壽村,山明水秀的小村莊猶如一片清凈樂土,民風淳樸、孝敬老人蔚然成風。村中設有老人協會,經常有老人演奏、下棋垂釣等活動。2007年登上景觀村落金榜後,塔下村迅速崛起,務農維生的村民,如今多數從事觀光服務業,不少人將住家改建為家庭旅館、民宿、特產店,也有外地人將傳統土樓改裝成旅館。昔日熱情、好客、純樸的塔下村,究竟能不能擋住商業化的汙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421124 的頭像
    e421124

    玩家阿賴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