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內佛寺林立,香火鼎盛,六百餘年間,北京不但是封建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宗教中心,在歷朝歷代積極營建下,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佛寺、道觀數以千計,極盛時期,佛寺高達一千三百餘座,較諸佛教四大名山「有過之,而無不及」,康熙、雍正、乾隆之後,清朝國勢日衰,內亂外患頻仍,接踵而來的戰火,造成佛寺極大傷害,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打著「破四舊」的旗幟,肆無忌憚破壞名山古剎,北京的佛寺更是雪上加霜,數目急遽減少,近年來,大陸當局放寬宗教管制,部分歷史悠久的古剎,經過大力整修,已逐漸恢復舊觀,佛國古剎終於否極泰來!


    北京的佛寺大都分佈在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等地,距離市區較遠者有房山區的雲居寺、門頭溝區的戒台寺、潭柘寺,門頭溝區除了擁有以俗諺「先有潭柘,後有幽州」聞名的潭柘寺外,還有一座歷史稍晚的戒台寺,兩座歷史悠久的古剎,一位於潭柘山,一位於馬鞍山,遙遙相對,相互輝映。


    戒台寺原名慧聚寺,位於距離北京三十五公里的馬鞍山麓,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年),遼清寧年間(西元一零五五年~一零六四年),高僧法均在寺內設立戒壇傳法授戒,四方受戒者為數眾多,聲名日噪,號稱「來者如雲,官莫可禦」,成為北方著名律宗寺院,與福建泉州開元寺、浙江杭州延慶寺並稱全國三大戒台。元朝末年,寺宇建築毀於大火,明宣宗宣德九年重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高僧道孚大師擔任住持,改名為萬壽禪寺,明嘉靖、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帝均進行整修,清代並增建真武殿、觀音殿、洗心殿等,規模宏偉。


    戒台寺坐西朝東,佔地面積四點三公頃,寺宇建築依山勢起伏興建,主要分為兩大建築群,中軸線(南線)的建築自山門起,依序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山門內除了哼哈二將塑像外,還有明成化十五年的敕諭碑、清康熙帝的御制文碑,天王殿內原有塑像已杳無蹤影,現有的彌勒佛、四大天王及韋馱尊者塑像為近代作品,大雄寶殿內供奉銅鑄三世佛,大殿後原來是高二十餘公尺、三檐高閣的千佛閣,現閣已毀,僅剩六百平方公尺的台基,千佛閣後方為全寺地勢最高、最後的建築--觀音殿,殿前石欄杆的望柱上雕刻有活潑可愛的石獅,十分討喜。


    北線建築群,自東而西依次為法均塔、明王殿、戒壇殿、大悲殿,名聞遐邇的戒壇,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戒壇,有「天下第一戒壇」美譽,戒壇設在重檐盝頂方形的選佛場內,由漢白玉築成,建築面積六百七十六平方公尺,平面呈方形,通高三點四公尺,共分三層,底層長寬各二十三公尺、高一點五公尺,中層高一公尺、上層高九十公分,每層石台四周都有石龕,底層四十九個、中層三十六個、上層二十八個,總計一百十三個石龕,內刻有護戒神,最上層設有蓮花座、釋迦牟尼坐像及十張傳戒時供三師七證所坐的明代雕花沉香木椅。根據《帝京景物略》記載,「上三座中為衣缽傳燈本壇和尚坐,左為羯摩阿闍黎坐,右為教授阿闍黎坐,旁左三右四座尊燈阿闍黎坐」。


    戒壇殿前有一座優波離殿,供奉佛陀十大弟子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優婆離),  殿內還有一口明景泰年間鑄造的銅鐘。戒壇殿外另有三座陀羅尼石經幢,其中兩座遼代石經幢,由於年代久遠,經幢上所刻的尊勝陀羅尼咒及序文,已模糊不清,元代的石經幢刻有佛像。


    「潭柘以泉勝、戒台以松名」,戒台寺處處可見枝幹遒勁的千年古松,其中最富盛名者為「戒台五松」--臥龍松、九龍松、自在松、活動松、抱塔松,這五棵古松各異其趣,佇立樹下聆聽松濤之餘,不妨仔細瞧瞧。


    抱塔松位於戒壇院前,主幹橫空,越過牆頭,伸出牆外,由於樹冠將一座明塔繞住,故名「抱塔松」,附近有一棵白皮松,主幹分出九支樹幹,猶如九龍騰空,名為「九龍松」;千佛閣遺址前有「活動松」,只要順手牽動一枝,全樹所有樹枝會隨之抖動,令人嘖嘖稱奇,清乾隆帝遊戒台寺時,曾題詩紀念;英姿挺拔、瀟灑自如的「自在松」;號稱戒台寺諸松之首的臥龍松,種植於遼代,札根在石砌的高牆上,凌空橫臥、形狀酷似勢倚碑而息的遊龍,旺盛的生命力,令人驚嘆,臥龍松下方有清恭親王奕訢「臥龍松」碑刻。


    戒壇院東北方的塔院內,保存有遼塔、元塔,及明正統十三年,道孚大師為遼代高僧法均興建的骨塔及衣缽塔,塔南有座石碑,記載法均大師的事蹟。戒壇院南、千佛閣遺址北面,有一座仿照江南園林構築,景致清幽、建築別致的小院落--牡丹院,垂花門外,花木扶疏、假山雜陳;門內則有正廳、廂房、四周全是迴廊,相傳清乾隆帝遊戒台寺時,曾住在此地,又名北行宮院。


    潭柘寺、戒台寺兩座佛寺由於距離北京市區較遠,需多次轉車,有心前往參訪者,最好提早出門,利用一整天時間,才能勉強瀏覽兩座歷史悠久的古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