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建於唐貞觀十九年,座落在北京市宣武區牛街東面的法源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寺,雖然建廟歷史比不上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潭柘寺,但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卻是北京城內最資深的古剎。法源寺曾經是金世宗時代測試女真進士的考場;曾經囚禁過宋欽宗;也是宋代遺臣謝枋得被拘絕食而亡之地,在歷史上,法源寺的遭遇,令人不勝欷吁!


    法源寺係唐太宗為追薦東徵高麗陣亡將士而建,建廟一千三百餘年來,曾多次進行修建,寺名也由最初的愍(憫)忠寺、崇福寺演變為法源寺,現有建築大都為清雍正時期所建。


    從教子胡同北口向南走到盡頭,再朝右拐彎,便可看見法源寺的紅色山門,山門前有兩座石獅,門額上鑲嵌漢青石雕刻的「法源寺」三字,進入山門,鐘樓、鼓樓東西相對,鼓樓前有一棵樹齡三百年以上的文官果樹,「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曾題詩描述這棵老樹「首夏入香剎,奇葩仔細看」,清代詩人吳偉業也曾為詩「小心冰骨細,虛體綠袍輕。味似經嘗淡,香從入手清。」經過文人雅士的妙筆,這棵文官果樹成為法源寺的焦點老樹。


    由山門至中軸線上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之間的甬道長約五十公尺,甬道兩旁古木參天,中有一座清代鐵鑄香爐,天王殿前左右各有一銅獅,造型酷似頤和園銅獅,殿內供奉高一點一二公尺夾紵金漆彌勒佛,背後是銅鑄韋馱尊者,左右兩壁的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各高一點二公尺,神情威武、做工精緻,應當是出於名家之手。


    天王殿後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寬敞廣闊的平臺台階下,左右各有三座明、清時期樹立的石碑,其中清雍正十二年刻的《法源寺碑》,是記載法源寺歷史的重要文獻。大殿前抱廈梁間懸掛乾隆帝御書「法海真源」匾額,殿中供奉一尊明代木胎貼金罩漆毗盧遮那佛,佛像高兩公尺,加上須彌座、背光,通高三點九七公尺,寶相莊嚴,毗盧遮那佛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大殿兩旁為清代木雕十八羅漢像。


    法源寺中軸線長達兩百三十公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之後,第四重主要建築為觀音殿,觀音殿一名憫忠台,又名念佛台,台前有一個乾隆五十八年雕製的石香爐,爐身雕刻有八寶及吉祥雲紋,是石製香爐少見的精品。憫忠台台基高一公尺餘,殿宇結構十分別緻,外牆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支撐,故宮御花園的萬春亭便是仿憫忠台形制,將外觀改為亭字形式。觀音殿陳列有法源寺珍藏的碑刻及經幢--唐《無垢淨光寶塔頌》、《憫忠寺藏舍利記》、《燕京大憫忠寺觀音菩薩地宮舍利記》、《李公女陀羅尼幢》…等,這些碑刻是研究法源寺及北京歷史的寶貴資料。


    觀音殿與毗盧殿(淨業堂)之間的院落縱深二十四公尺、寬十六公尺,堂前有一個元代製作的巨大石缽,據專家考證,這個石缽原本是北海團城瀆山大玉海的底座,因乾隆帝重新製作玉海底座而移放法源寺,毗盧殿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大佛像,整尊佛像安置在石須彌座上,共分成三層,通高四點五八公尺,最上層為毗盧遮那佛,中層為四方佛,底層為千葉蓮瓣座,每一蓮座上都雕有佛像,造型別出心裁,極為罕見。


    毗盧殿到藏經閣之間的佈局十分別緻,從毗盧殿開始,採取由小而大的手法,  毗盧殿建築減小,東西廡向中間緊縮,形成狹窄的甬道通到大悲壇,到達大悲壇後,會讓人有「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感覺,殊不知「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片綠蔭中,兩層五開間的藏經閣巍然聳立。


    三開間的大悲壇在毗盧殿之後,後檐下有一間抱廈,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稱「莊嚴亭」,與一般抱廈位在主體建築物之前迥然不同,大悲壇橫梁上懸掛清康熙帝御筆所題「存誠」匾額,殿內陳列有唐人寫經及宋、元、明、清歷代藏經善本和貝葉經,此外還有蒙、藏、維吾爾、傣文佛經等佛教文物。


    法源寺林木蓊鬱,有許多古樹及名花,其中名氣最大的當推天王殿前的白皮松,這棵老松據說已有千年高齡,號稱法源寺花木之冠,此外,鼓樓前的文官果樹及藏經閣前的銀杏也有數百年樹齡,花木則以海棠、牡丹、丁香為主,一九二四年四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在徐志摩陪同下,到法源寺欣賞丁香,傳為佳話。


   中軸線最後一進建築--藏經閣東西寬五間、南北進深三間,東西兩側各有一座「7」字形小紅樓,以扶廊與主樓相通,藏經閣階前有兩株西府海棠,龔自珍曾題詞紀念。藏經閣上層供奉明代木胎乾漆塑製的三大士像,四周陳列明、清藏經,下層為歷代佛像陳列室,珍藏歷代石刻、元代青銅觀音像、明代木雕伏虎羅漢像、明代木雕臥佛、清代脫沙菩薩像等珍貴文物。


    法源寺擁有巍峨的殿宇、珍貴的文物、奇樹異花…不但是騷人墨客吟詩填詞的最愛,也是十方善信參訪的寵兒,前往北京,怎能不到法源寺一探究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421124 的頭像
    e421124

    玩家阿賴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