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著名佛寺大都位於城郊,唯獨雞鳴寺與眾不同,位於城中雞籠山東麓山丘上,雞籠山海拔僅有 六十二公尺 ,由於山勢渾圓,形狀酷似雞籠,因此名為雞籠山,東接九華山,北臨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林木蓊鬱、景致秀麗,加上有煙波杳渺的玄武湖襯托,益發顯得清新脫俗,莊嚴古剎選上此地,良有以也。
雞鳴寺的前身,一般人都以為是南朝粱武帝所建的同泰寺,其實早在西晉永康元年(西元三零零年),這處絕佳的山水勝地,就已成為道場,只是規模不大,名氣不響亮,而鮮有人知。粱武帝普通八年(西元五二七年)興建同泰寺,已是兩百多年後的事了。「侯景之亂」後,同泰寺毀於戰火,其後三百多年,同泰寺湮沒在一片荒煙蔓草中,直到西元九二二年,南吳王楊渭才在原址興建面積僅為同泰寺一半的台城千佛院,南唐時,增建涵虛閣並改名為淨居寺,其後又改稱圓寂寺,宋代分寺廟一半之地置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太祖命李新督工,將原有老舊建築全數拆除,大興土木,擴建殿堂僧防、亭台樓閣,並題額為雞鳴寺,千年古剎才恢復往日盛況。
明洪武年間興建完工的雞鳴寺,主要殿宇有天王殿、正佛殿、五方殿、觀音殿、輪藏殿、伽藍殿、祖師殿、鐘樓、鼓樓、方丈、禪堂、齋房、客房、涼亭…等,規模雖不如同泰寺,但卻是南京城內首屈一指的名剎,由於當時供奉的倒坐觀音菩薩,十分靈驗,每年 農曆二月十九 觀音菩薩但生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紀念日,虔誠的信徒絡繹不絕,香火之盛,堪稱南京之最。
明朝初葉至中葉,雞鳴寺香火鼎盛,明末,雞鳴寺由於年久失修,殿宇岌岌可危,清康熙年間,雞鳴寺兩度進行大修,康熙帝南巡時,曾親臨雞鳴寺,並御筆大書「古雞鳴寺」匾額。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一年)乾隆帝南巡,當然也在雞鳴寺留下不少匾額、楹聯。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南京激戰,雞鳴寺也難逃劫難,寺宇建築毀於戰火,同治年間雖進行重修,但規模遠不如往昔,同治六年寺僧募化修建觀音樓、光緒二十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將經堂改建為豁蒙樓。民國三年,寺僧石壽、石霞在豁蒙樓旁增建景陽樓,稍具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喪心病狂的紅衛兵,將千年珍貴文物當成「破四舊」的對象,大肆破壞歷史古蹟、寺廟、道觀…雞鳴寺遭此大劫,寺廟建築、珍貴文物毀損殆盡。
一九七九年,歷經劫難的雞鳴寺,終於否極泰來,大陸當局為保護名勝古蹟,吸引外佛教徒,決定依照明代最盛時期的建築規模,重建雞鳴寺,經過資料收集、地形勘查、設計規劃,一九八三年,雞鳴寺重建工程正式動工,由於復舊工程浩大,在重修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復舊工程以分期方式進行,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工程大功告成,共完成頭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豁蒙樓、景陽樓、志公台、韋馱殿、彌勒殿、念佛堂、藥師佛塔、藏經樓、法堂、客堂、齋堂等建築,完工後,雞鳴寺重新對外開放,並擔負與港台及海外佛教界聯繫工作。
沿雞籠山登山石階前往雞鳴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單檐硬山頂、單座圓券洞,使用一字牆結構的山門,這種寺廟、宮殿等建築經常使用的一字牆,牆腳的須彌座、座上的磚心及頂上的線腳椽頭瓦飾,不但襯托出山門雄偉、壯麗的氣勢,且造型可愛,充分顯現出老祖宗高超的建築藝術。
步入山門,左邊為施食台,相傳此地為元時刑場,朱元璋為普渡亡魂,曾迎接 七位得道高僧在此設壇布施,過施食台,經彌勒殿,便是歇山頂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供俸泰國贈送的釋迦牟尼鎦金銅坐像。
雞鳴寺的觀音像為單檐雙坡頂,兩端檐口採用江南民間常見的馬頭牆建築風格,這種兩際山牆自檐口砌高數尺,並隨屋面斜坡做成梯形、弓形、貓拱、觀音兜、紗帽五岳朝天等式樣的馬頭牆,不但具有防火功能,且富裝飾效果,造型優雅別緻,美感十足。
觀音樓左側為豁蒙樓,樓名出自詩聖杜甫明句「子孫存如線,舊客舟疑滯;君 臣尚論兵,將帥接燕薊;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豁蒙樓原為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為紀念好友楊銳所建。
豁蒙樓東側有座民國三年,寺僧石壽、石霞借用六朝皇宮之名所建的景陽樓,目前整修完工的景陽樓上有幅對聯「雞籠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陽樓故址;玄武湖邊,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景陽樓、同泰寺的滄桑盡在聯語中,大陸實行開放政策後,這兩座名樓,已改頭換面,成為茶館和素食餐館,走訪雞鳴寺,不妨到此小憩、品茗、用餐。
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的五層寶塔,於一九九零年重建,這座塔高約 四十四公尺 的藥師佛塔,外觀為假九面,實際上是七級八面,斗拱重檐,雄偉壯觀,塔內供奉一尊原供於北京雍和宮的銅鑄藥師佛像,每層塔的中間並有四個明代以金絲楠木雕刻成的佛龕,佛龕內供奉木雕藥師佛像,雖然需購買門票才能入塔參觀,但雕工精緻藥師佛,加上登上藥師佛塔俯瞰玄武湖,湖光山色盡入眼簾,到雞鳴寺參訪,如錯過藥師佛塔,猶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令人遺憾!
千年古剎需要名山勝水襯托,雞鳴寺旁的玄武湖,無論盛夏的荷花萬頃,抑或隆冬的蕭瑟景觀,一年四季各有風情,是參訪雞鳴寺不可錯過之處。此外,雞鳴寺後長約 兩百五十公尺 的六朝古城牆、景陽樓下山麓的「胭脂井」,也不可錯過,目前的胭脂井,已非當年南朝陳後主與寵妃張麗華、孔貴妃躲避隋軍的古井,到此憑弔,王安石的詩文「結綺臨春草一丘,尚殘宮井戒春秋;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沈亦可羞。」直如暮鼓晨鍾,發人深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