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一六八六號,始建於三國赤烏十年(西元二四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歷史,唐代時,改名為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西元一零零八年)改稱靜安寺,寺名延續至今,未曾更改。靜安寺原位於吳淞江北岸,南宋時,因江水氾濫,淹沒兩岸廬社,寺宇建築岌岌可危,移建至現址,元、明兩代,靜安寺屢毀屢修,元朝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為寺題額,元末明初,不少文人雅士「到此一遊」並留下紀念詩文,當時靜安寺住持壽寧博採眾議,選出赤烏碑、陳檜、講經台、蝦子潭、涌泉亭、綠雲洞、滬瀆壘、蘆子渡等八景,靜安寺名聲日益響亮,十方善信雲集,香火鼎盛。清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禮部侍郎凌煥重修大雄寶殿,乾隆四十三年再度重修寺宇,咸豐三年至同治元年(西元一八五三~一八六二年),靜安寺毀於兵燹,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零年)住持鶴峰四處募款,重新整建,一度形成著名的靜安寺廟會,盛極一時。


靜安寺的主要建築分成兩路,左側有香積齋、功德堂、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右路為前廳、中廳、後廳。山門前有兩座雕工樸拙的石獅,進山門後,甬道左側黑瓦黃牆的影壁上,書有「赤烏古剎」四個大字,影壁盡頭處的香積齋,屋頂造型十分奇特,波浪狀造型的W形屋頂,在我國寺廟建築中十分罕見,由於靜安寺香火鼎盛,為方便善男信女,香積齋供應素食餐點,參訪之餘,不妨到香積齋品味上海素食。


過香積齋,迎面而來的功德堂,是文化大革命後,一九八三年新建的殿堂,繼續前行,便是重檐歇山頂的天王殿,大殿中供奉彌勒佛,佛龕後是韋馱尊者,兩壁為四大天王塑像。過天王殿,有一個綠草如茵的大院子,院子西面草地上有一石製「出食台」,相傳這是明弘治十七年(西元一五零四年)的古物,由於一般寺廟鮮少設置出食台,靜安寺的出食台成為該寺特色之一。


出食台的來源,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在世時,有個生性殘忍的「鬼子母神」,生有五百個小孩,卻常常抓別人的小孩吃,人們無計可施,求助於釋迦牟尼佛,佛陀以佛法將鬼子母神的小孩攝入缽內,鬼子母神無可奈何,只好懇求佛陀,佛陀以「你吃別人的孩子,讓做母親的痛苦,如今你知道失去孩子的痛苦,日後不可再犯。」開示鬼子母神,鬼子母神因受感動而皈依佛教,成為佛陀護法天神,由於她食量極大,常吃不飽,佛陀令僧人在用餐時,另做一些食物放在「出食台」,供鬼子母神食用。


天王殿斜後方為三聖殿,供奉西方三聖,接著便是一九八三年重建的大雄寶殿,大殿前有一座鑄工精巧的大香爐,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清乾隆四十三年,寺僧以宋代遭火焚的銀杏剩餘枝幹,雕刻而成的十八羅漢像,於咸豐、同治年間,毀於戰火,十分可惜。


靜安寺一向為十方叢林,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之役,僧眾因戰亂而走散,經過近百年後,一九四七年恢復十方選賢叢林制。與一般中原佛寺迥然不同,靜安寺有一座真言宗密壇,真言宗即密宗,係八世紀時,印度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結合的佛教教派,唐開元四年(西元七六六年),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等傳入我國,主要流行於藏族聚集區,真言宗有系統的咒術、儀禮、俗信,修法時要語密(口誦真言咒語)、身密(手結契印)、意密(心作觀想),三密相印才可即身成佛。


靜安寺的密壇設在大雄寶殿左側方丈樓上,共分成五個壇,孔雀壇供奉孔崔明王像,左右兩壁懸掛密跡金剛像,護摩壇供奉金剛菩像,大壇供奉大日如來像,兩旁供奉不動明王像和愛染明王像,聖天壇供奉如意輪觀音像,護摩壇、大壇、聖天壇的左右兩壁都掛有八大祖師像,諸天壇供奉大里天像、河利帝母像,左右兩壁懸掛十二天像,五個密壇中,還供設真言宗的法器,供灌頂儀式使用。


密宗傳入中土後,於唐大歷年間,長安青龍寺首次舉行灌頂儀式,盛極一時,其後逐漸衰落,靜安寺的密壇也隨之沈淪,一九四七年被推舉為住持的持松法師,有感於漢傳佛教密宗凋零,發願繼承絕學,三次東渡日本,學習真言宗,並獲五十一世階阿闍黎位,曾接受新義真言宗灌頂,並至比睿山研習台密儀規,回國後,曾於杭州、武昌等地弘揚密宗。


一九五三年四月,靜安寺真言宗密壇重新設立,並恢復舉行灌頂儀式,除了國內密宗信眾外,並有不少日本信眾到此壇場接受灌頂,靜安寺已成為江南少有的密宗傳法寺院。


密宗在日本頗為盛行,信徒十分眾多,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密宗信眾也逐漸增加,身為江南地區最主要的密宗道場,靜安寺地位日形重要,由於來自海外的捐款源源不絕,靜安寺正積極進行寺宇建築改善工程,朝向江南第一密宗道場的目標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421124 的頭像
    e421124

    玩家阿賴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