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的型制可概分為石窟寺及塔廟兩種,石窟寺的建鑿以南北朝至唐代最盛,盛唐以後,較大的寺廟大都由許多院落組成,最標準的形式是以中軸線(正中路)為建築重心,最前為山門,門內左右兩側為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為中軸線主要建築,兩側廊廡則為僧房、禪堂、齋堂、方丈、廚房…等較小建築,五代以來,寺廟常有田字形的五百羅漢堂建築,可惜目前所存不多,常州天寧寺、蘇州西園寺、北京碧雲寺是保存五百羅漢堂較佳的寺廟。
天寧寺前臨御碼頭,西有御花園,東傍梅花嶺,由於地勢平坦,寺宇建築採取以中軸線為建築重心的標準形式,單檐歇山頂的山門、天王殿,重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立山式的萬佛樓、藏經樓連同華表、牌樓都在一條中軸線上,除了中軸線上五幢雄偉的建築外,兩旁還有鐘樓、鼓樓、華嚴閣、方丈樓、東西配殿…「一廟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大陸許多名山古剎經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無情破壞後,寺宇建築毀損嚴重,天寧寺由於被揚州當局改為揚州博物館,僥倖逃過文革劫難,目前寺廟建築保存情況良好。
天寧寺原為東晉太傅謝安的私人宅院,在淝水之戰擊敗符堅,留名青史的謝安晚年捨宅為寺,名為謝司空寺,不久改名為興嚴寺,北宋政和年間,御賜天寧禪寺,沿襲至今。天寧寺建寺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修葺、整建,明太祖洪武年間進行大規模重建,重建後的天寧寺,除了中軸線上五幢主要建築,兩旁對稱排列的東西廂房達百餘間,形成四合院式的寺廟建築群,清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南巡駐蹕天寧寺,頒賜天寧寺為「江淮諸寺之冠」,並在寺內興建行宮、御花園,當時的御花園是揚州寺觀園林的代表作,建有大觀堂、文匯閣…等,珍藏有《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由於景致清幽,天寧寺成為文人雅士靜修、著述的熱門去處,曹雪芹祖父曹寅受命在此寺設立書局,主持刊刻《全唐詩》並篹修《佩文韻府》,名畫家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金農…等也曾寓居天寧寺,吟詩作畫,騷人墨客、名山古剎相得益彰。
神州大陸變色後,揚州當局將天寧寺改為揚州博物館,天王殿成為揚州歷史文物陳列第一館、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公尺的大雄寶殿成為歷史文物陳列第二館,館中珍藏出土的漢朝喪器、陶俑,唐代的人首蛇身俑、跪俑、雞俑、武士俑、彩繪舞蹈女俑、灰陶文吏俑、駱駝俑、黃釉綠彩龍首壺…歷史文物陳列第一、二館右側為安素軒石刻、揚州工藝陳列館,左側為揚州書畫陳列室,收集陳列在揚州地區出土的歷朝歷代文物,是研究漢、唐至民國不同時代社會生活、民間藝術的最佳寶庫。
西元一九六四年,在瓜洲出土的唐代梵僧舍利石塔是目前天寧寺收藏的珍寶之一,五層六面的石塔上共有三十二尊密宗造型的佛像,雄壯威武的護法力士,溫文儒雅的文殊菩薩,表情和藹慈祥的普賢菩薩…每尊佛像雕刻手法、造型各異其趣,有的雕工細緻;有的粗獷;有些佛像造型簡明;有些則繁複…多元化的手法,頗有可觀之處。
從天王殿到大雄寶殿的甬道兩旁有碧綠如茵的草坪及精雕細琢的盆景,大雄寶殿前為漢白玉戒台,石欄杆上的浮雕造型簡明,戒台前除了兩株千年古樹外,左前方有一個不知出自何朝鑄造的大鐘,右前方則是幾個毀損的贔屭、石碑,大雄寶殿歇山頂四周殿角縱列型態各異的龍、鳳、天馬、海馬、嘲風、押魚、頭牛、獬豸…等異獸。大雄寶殿至華嚴閣甬道旁也是草坪,華嚴閣前散佈一些石馬、石羊、石獅及雕工精緻的石柱,這些石雕由於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不但得接受風霜雨雪的考驗,還得承受人為的破壞,珍貴文物淪落至此,令人痛心!
天寧寺由於已被揚州市政府改為博物館,寺廟原有的大型佛像蹤跡杳然,不知去向,目前僅萬佛樓保存有一千一百多尊小型佛像,這些佛像大都為象牙、白玉雕刻而成,小佛像高僅 十公分 左右,嬌小可愛,十分討人喜愛。
走訪天寧寺,不能錯過位於天寧寺附近的梅花嶺,「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清.張爾藎)、「無力挽狂瀾,忠魂一逝,淚遮去二分明月;有情縈土阜,雄魄長存,血濺開萬樹梅花。」,抗清名將史可法為國壯烈犧牲後,由於遺體無法辨識,其義子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梅花嶺,目前梅花嶺建有史公祠及史可法紀念館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據民間傳說,梅花嶺的梅花原來蕊心潔白,史可法遇難後,梅花花蕊染紅如血,傳說雖有穿鑿附會之嫌,卻可見後人對史可法追思之深。
「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清康熙、乾隆盛世,皇帝多次南巡,以湖上園林著稱的瘦西湖當然成為皇帝必經之處,瘦西湖原為長春河,係隋代由城壕通往古運河的水道,經過歷代苦心經營,堵水成湖,並在湖畔興建亭台樓閣,成為目前揚州人氣最旺的風景名勝,瘦西湖上的五亭橋,又稱蓮花橋,屬於「廊橋」的一種,由於江南多雨,乃於橋面加蓋長廊式屋頂,與西南侗族風雨橋有異曲同工之妙,五亭橋上聳立五座亭子,猶如五瓣蓮花綻放在湖中,盪舟期間,令人心曠神怡。揚州當局為發展觀光,推出「乾隆遊」行程,從天寧寺前古御碼頭搭乘龍舟,沿古運河至瘦西湖,這段水路風光宜人,值得一親芳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