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原本是長江中一座小島,古名「浮玉山」,又名澤心山、伏牛山、龍游山、妙高峰、紫金山、金鰲峰、互父山等,傳說唐代裴頭陀駐錫於此,開山獲金數鎰,因此改名金山;至今金山北峰,人們還稱為頭陀巖,以紀念這位大師。
「金山寺觀何耽耽,撞鐘伐鼓聞淮南。」從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到鎮江金山寺遊覽參訪後,所寫的這段詩文便可想見,遠在北宋時,金山寺的規模已相當宏偉壯觀;這座因為民間故事「白蛇傳」而家喻戶曉的寺廟,自東晉創建至今,一千六百多年來,由於歷代均有修建,如今已成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金山寺正名是江天禪寺,始建於東晉初期(約西元三二五年),原名澤心寺,南朝、唐朝時稱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西元一零七八~一零八五年),因皇帝夢遊金山而賜名龍游寺,後來徽宗將之改名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宋欽宗時,又恢復龍游寺之名,元朝以後,仍名金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時,又賜名江天禪寺;寺名雖一變再變,但民間仍習慣以金山寺通稱。
金山是京口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之冠,原來是揚子江中一個小島,從宋朝沈括「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南江北鏡裏天」和明人趙文的七律:「水天樓閣影重重,相國何年此寄蹤?淮海西來三百里,大江中湧一孤峰。濤聲夜恐巢枝鳥,雲氣朝隨出洞龍,幾度登臨帆去疾,蒼茫遙聽隔煙鐘。」可約略想見當年金山寺風貌。
清同治年間,由於長江北移,泥沙淤積,往日「揚子江心一芙蓉」的金山,如今已與南岸的陸地相接,車輛可直接來往;「千載江心寺」變成「打馬上金山」,當年「萬川東注,一島中立」、「金山屹立大江心,四面波光映梵林」的景象已煙消雲散,「滄海桑田」空留回憶,令人欷吁。
金山雖然海拔僅 三十公尺 ,但飛岩怪石,形勢奇秀,為配合山勢及江水的走向,金山寺的座向與一般寺廟建築不同,採朝西座東方式建築,進入山門,放眼望去,「大江東去,群山西來」,景觀獨特,堪稱一絕。
金山寺是江南著名叢林之一,清朝時,更曾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寺,寺廟建築當然頗有可觀之處,從「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俗 諺,便可想見金山寺建築之宏偉。
為配合起伏不平的地形,金山寺殿堂樓閣依山而建,從山麓到山巔,一幢幢殿宇、一座座樓臺,層層相接,將整座金山緊緊抱入懷中,山與寺、寺與山渾然一體,合而為一,在全國名山古剎中,「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種獨特的建築風貌,日後並成為北京頤和園「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咸暢」金山亭模仿的對象;金山寺之所以享有盛名,其來有自。
民國三十七年,金山寺發生大火,大殿、藏經樓及不少建築均付之一炬,僅存天王殿、觀音閣、楞伽台、留雲亭、慈壽塔等,近年來,大陸當局為吸引佛教徒及觀光客,重新加以整建,目前已大致恢復舊觀。
金山寺前有八字牆及三間三樓四柱的石坊,進入西向的寺門,便是單檐歇山頂的天王殿,殿內奉祀四大天王及彌勒像,彌勒佛旁有「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天王殿後,便是一九九零年新建完工的大雄寶 殿,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後則 供奉觀音立像,雖不知為何人作品,但從雕工之精緻推敲,應係出自名家之手。
名山古剎絕非浪得虛名,金山寺中除珍藏不少佛教經典,還有諸葛亮戰鼓、文徵明「金山圖」、周代銅鼎及一條鎮山之寶:蘇東坡玉帶。據說蘇東坡有一次到金山寺參訪,與佛印鬥智要求留宿,佛印一句:「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居士何處住?」將蘇東坡難倒,東坡只好將玉帶留下,做為金山寺鎮山之寶。曾經到金山寺遊歷、喜歡到處題字的乾隆帝,當然不會放過在玉帶上題跋的難得機會,鎮山玉帶成為「御帶」,金山寺更是聲名大噪。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插雲金碧虹千丈,倚漢崢嶸玉一峰;想得高秋涼月夜,分明人間蕊珠宮。」八面七級的慈壽塔是金山寺的標誌,原建於南朝,不久後毀圮,宋朝時,改建為「薦慈塔」、「薦壽塔」雙塔,雙塔倒塌後,清光緒年間重建,因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取 名慈壽塔,塔身為磚木結構,高 三十公尺 ,入口處有一頗富禪機的聯語:「但使此心無所住,雖有絕頂誰能窮?」
由於大陸當局規定寺廟需「自給自足」,參觀金山寺要門票,攀登慈壽塔當然也免不了門票,不遠千里而來,遊客千萬不要節省小錢而喪失登臨其上,遠眺大江 東去;煙波飄渺壯麗景色之難得機會。
白蛇傳中的法海和尚為傳說人物,但慈壽塔南隅頭陀巖下卻真有法海洞,洞中供奉有法海塑像。法海和尚俗名裴頭陀,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受熱愛佛法的父親影響而出家,先在廬山學佛,後順江東下鎮江金山。當時金山寺一片荒煙蔓草,法海披荊斬棘修復寺廟,並在洞中苦修,目前法海洞口還懸掛著宋朝張商英的楹聯: 「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
除了法海洞外,金山最高峰「妙高峰」上的留雲亭,也是必遊之處;清康熙帝南巡至此,御筆親題「江天一覽」碑刻,登亭瞭望,江天一色,氣象萬千,令人心 曠神怡。
水陸法會是我國佛教法事中最隆重的盛會,根據佛教典籍記載,南朝梁武帝夜夢高僧指示,解脫眾生苦厄最佳途徑莫過於舉辦水陸大齋,當時,武帝下詔金山寺寶志禪師延請高僧撰編水陸儀軌,並於金山寺啟建法界凡冥水陸普渡大齋盛會,武帝並於天監四年(西元五零五年),親自到金山寺,依儀修設水陸法會,超渡亡魂、普渡眾生,今日,我國佛教水陸法會的法事儀式、經文、水陸畫藝等,都濫觴自金山寺。
「中冷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蘇東坡的歌詠,加上唐代著名的品茗專家陸羽在品評天下名泉時,將中冷泉評為「天下第一泉」,水質清冽、晶瑩的中 冷泉,是愛好品茗者不能錯過的地方;暢遊金山寺後,在中冷泉旁茶座品茗歇息,,真可謂人生一大享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