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從江為據點,我們上午先到距離市區7.5公里 的岜沙苗寨探訪「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下午則包車直奔距離市區27K的小黃侗寨--中國「侗歌之鄉」。


 



    鼓樓、花橋(風雨橋)和大歌號稱侗族文化三寶,只要走進侗寨,少不了有造型精緻的鼓樓、花橋;也少不了天籟之音侗族大歌。由於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傳统、生活習俗、社交禮儀,乃至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等,都是靠着美妙的歌聲,一代一代口耳相傳。


 



 


    位於從江縣高增鄉東部的小黃是個純樸、悠閒而富有詩意的侗寨由小黄、高黄、興黔三個村组成,四周青山環抱,侗寨少不了的小溪穿寨而過,一幢幢的吊腳木樓櫛比鱗次依地形高低興建,形成一幅恬靜的田園風光。


 



 


    有「雲貴高原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和中國「侗歌之鄉」美譽,小黃俗稱侗歌窩,當然不是浪得虛名,無論村寨裏、火塘邊、鼓樓上、花橋旁、田野間,處處有歌、事事用歌。每逢節日慶典,人們身著盛裝,以歌相賀;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相約談情說愛,以歌傳情;農忙時節耕種放牧,以歌傳心,悠揚的歌聲,劃破寧靜的山鄉一代傳一代,永不停歇。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只有在重大節日、團體聚會或接待貴客時,才能在鼓樓裏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演唱,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小黃侗族大歌吸收了大自然的蟲鳴鳥叫、風聲水聲等天籟之音,擁有曲調柔和婉轉、旋律優美等獨特的藝術魅力。


    盡管「中國站起來啦!」、「中國強大了!」口水漫天飛,但老實說,中國人多少免不了崇洋媚外心理作祟,1986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過侗族大歌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1996年,吳培建等四名侗族少女組成的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代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團赴法國巴黎參加「金秋藝術節」演出,十三場演出場場暴滿,轟動巴黎,被巴黎藝術界譽為「清泉閃光的音樂」,有了藝術之都的加持,侗族大歌從此登上了國際藝術殿堂。


    冒著濛濛雨,沿著蜿蜒的山路前進,車行約一小時,一座兩段式花橋映入眼簾,


 



 


車過花橋,我們直奔小黃鼓樓。陰雨霏霏,寨子處處泥濘,行動不便,我們到處打聽侗族大歌的狀況,


 



 


得到的消息是貴州山區青年紛紛外出打工,寨子只有老人和留守兒(大陸對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照顧的小孩),很難聽到侗族大歌。


 



 



 


     一位好心人帶我們到鼓樓旁一戶Copy侗族大歌的人家,


 





 


花了十五元人民幣Copy一張名為「小黃風情」的CD,原以為可聽到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結果,回家試聽,卻無法播放,也許,天籟之音不是輕易可遇;


 



 


也許,想聽「清泉閃光的音樂」的純正侗族大歌,我還得再到小黃一趟!(2010.4.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