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有句諺語:「有水頭富,無水頭厝。」這個以黃姓為大姓的村落,村民除以農、漁業維生外,也有不少人從事航運經商事業。宋朝末期,水頭原是福建沿海地區漁民避難、補給的暫時落腳處,由於漁民聚集逐漸增加,到明清時期,水頭已發展成一個多姓氏的聚落,村民的建築依地勢而建,「頂界」以黃姓宗親為主;「中界」有黃、蔡、里等姓氏;「下界」是黃、蕭、王三姓為主;「後界」則是吳、鄭、陳、王等姓。在金門地區多數聚落為單姓宗親,水頭聚集眾多姓氏,十分特別。


     多姓氏難免出現「輸人不輸陣」的比較心理,水頭聚落建築展現出各家族獨特的風貌,古厝、洋樓、銃樓堪稱金門建築形制最豐富的地區,其中,乾隆年間興建的建築群--黃氏宗祠、黃濟古厝、酉堂、十八支樑、王氏古厝各有風情,是金門地區年代較悠久的歷史建築。其次則是1916~1936年間,到南洋工作有成的人返鄉興建的建築蔡開盛、開國宅第、洋樓與得月樓銃樓、金水學校、黃庭宙宅第等。


 



 



 


     水頭厝古建築的代表為酉堂別業、黃厝頂十八支樑為代表。酉堂別業被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係擁有十八支桅帆船、被稱為「黃百萬」的金門船王黃俊,於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完工。過去,酉堂曾為私塾場所,胡璉司令官也曾以古厝做報社。


    「酉堂」是昔日金門全島唯一擁有園林池沼之勝的建築,堂前有座橢圓形水池,池上石板曲橋蜿蜒其上,將水池分隔為一圓一弦的日池和月池。「酉堂」門額匾是以泉州白石鐫刻的,為陳秉衡於丙戌年荔月所題。全屋前後二進,第一進的正廳是教學用,石窗的窗櫺可以轉動,既可通風,也可阻擋強東北季風,頗具巧思。第二進的後廳則是塾師起居的場所,中有捲棚軒穿亭,連繫二廳,後廳左方是「花廳」,木板隔堵有暗栓,使堵板可開可閉,用來品茗賞花休憩。


     護龍庭中有一口以石板砌垣的方形水井,井口四角豎著四支石條,再以四條石板作欄杆,由井口往井內看,正是一個「井」字,這種造型的井欄,不但是金門唯一,其他地方也罕見。


 



 


     「酉堂」目前仍有黃氏後代居住其中。遺憾的是,由於歷經戰亂,許多精美構件毀圮流失,1999年整修時,缺乏「修舊如舊」的古蹟維修觀念,加上家族爭產風波不斷,古厝失色不少。


 



     我們到水頭時,已超過金水國小開放時間,連走馬看花都不成,只能外圍走一圈。興建於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由水頭華僑集資的金門首座新式校舍。回字型的番仔厝,西式山頭嵌有天使、飛鷹等浮雕,蠻有趣的。


 



 


     五湖四海闖蕩,看過不少古建築,雖然對古厝建築的觀念就像個「井底蛙」,但我將繼續走進古厝、擁抱古村落!2009.9.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