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東漢永平年間,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最初在中原一帶傳播,三國東吳時,西域高僧支謙、康僧會在孫權的大力護持下,興建佛寺、宏揚佛法,佛教才東傳至江南,以建業(今南京)為中心,東晉咸和年間,印度高僧慧理先後興建靈鷲寺、靈隱寺、翻經院…等五座佛寺,此後千餘年,杭州佛教歷經滄海桑田,不少寺廟毀圮湮沒,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共當局為吸引海外佛教徒,積極整理修繕靈隱寺、淨慈寺、虎跑寺、天竺三寺等千年古剎,杭州佛寺「否極泰來」再度躍上舞台。


從靈隱寺沿天竺山的山路蜿蜒而上進入深谷,便是「萬竹參霄,碧蔭數里,寂然空谷,惟聞泉聲」的上天竺,峰巒疊翠的上天竺,周圍獅子峰、香爐峰、石筍峰、石人嶺等奇形怪狀的山峰環抱,由於青山綠水、風光秀麗,是杭州市民踏青的好去處,好事之人當然不會錯過作秀良機,「雲堂清梵」、「天門灝色」、幽淙晴瀑」、「流虹夜雨」、「梅塢茶煙」、「愚嶺霜楓」、「琴崗竹月」、「五峰殘雪」等上竺八景於焉誕生。


慧理大師是杭州佛寺的開山祖師,據《天竺山志》記載:「東晉咸和初,慧理來靈隱駐錫,登武林山時驚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何以飛來此地耶?』因此將武林山改名「天竺山」,峰北建寺稱「靈鷲寺」,南面所建三座寺廟統稱為「天竺寺」,分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天竺三寺-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雖然名聲不如靈隱寺、淨慈寺響亮,但歷史悠久、景致清幽,南宋時,中天竺寺是當時禪院十剎之首,清朝時,天竺三寺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十方善信絡繹於途,香火十分鼎盛。


上天竺寺又名法喜寺,位於天竺路西端白雲峰下,始建於後晉天福四年(西元九三六年),相傳僧人道翊在白雲峰下結廬修行,稱「大名山房」,某天晚上見奇木發出異光,道翊遂請當地雕刻名家孔仁謙,將奇木雕刻成觀音像,並築觀音看經院供奉。後漢乾佑年間(西元九四五~九五零年),僧人從勛自洛陽恭迎古佛舍利,安置在觀音像頭頂,寺名日顯,淳熙二年(西元一一七五年)宋孝宗到上天竺進香,改院為寺,名為「靈感觀音講寺」,宋寧宗慶元三年(西元一一九七年),改名為天竺教寺,並評定為教寺「五山之首」,清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三月,乾隆帝初次南巡,兩度親臨上天竺,除不忘到處題詩外,並將上天竺寺改名為法喜寺,雖然寺名一改再改,但民間慣以上天竺稱之,乾隆皇所改的法喜寺寺名反倒少有人知。


上天竺寺創建千餘年來,可謂多災多難,宋咸淳二年寺院盡毀,五年後,由寺僧慶思募款重建,元朝末年寺院再毀於亂事,直到明洪武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太祖下旨重建,才恢復舊觀,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一年)上天竺遭火神光顧,殿宇盡毀,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太平軍攻進杭州,名山古剎毀棄殆盡,法喜寺也難逃劫難,太平軍失敗後,杭州知府薛時雨立即奏請修復,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竣工…寺廟殿宇經歷多次毀損,目前寺廟建築大都為民國十六年所建,文化大革命時期,上天竺寺由於地理位置較偏僻,僥倖逃過一劫,目前寺院建築規模為天竺三寺之最,但與明崇禎時,十堂、九殿、八閣、七祠、六樓、三軒、一館、一齋、一方丈,上天竺最盛時期的規模仍相去甚遠,滄海桑田,令人欷吁!


根據《天竺山志.藝文卷》記載,天竺三寺「東晉開基,湖山增色,寶馬香車,不絕於道,高人奇士,率多記述。」、蘇東坡《天竺詩》「香 山 居士留遺跡,天竺禪師有作家」,天竺三寺與其他名山古剎一樣,吸引了不少騷人墨客,李白、崔顥、白居易、權德輿、張籍、陸龜蒙、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秦少游、朱熹、李綱、岳飛、劉基、董其昌、趙夢頫、陸游…都曾在天竺三寺留下詩篇-「掛席凌蓬邱,觀覽憩鐘樓;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遊。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覽雲觀變化,弄水窮清幽。疊嶂隔遙響,當軒寫歸流;詩成傲雲月,佳趣滿吳州。」(李白.與從侄杭州府刺史良游天竺山)、「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接北山雲。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遙想無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白居易.游天竺山)、「九松曾入畫,三竺久頻登,忽遇餮芝叟,遙尋辟穀僧。風泉喧梵貝,霜月炯禪心;聞見皆真諦,慚余悟未曾。」(趙夢頫.游上竺寺)…名人詩文與千年古剎相互輝映。


從靈隱寺沿曲折狹窄的天竺路蜿蜒上山,經下天竺、中天竺,不久便可抵達背倚獅子峰、香爐峰、石筍峰,東連中印峰、南接郎當嶺的上天竺寺。單檐歇山頂的天王殿是上天竺寺第一進建築,外牆的壁雕做工細緻,頗有可觀之處,殿中供奉彌勒佛,彌勒佛背面佛龕是手執降魔杵、身披鎧甲的護法天尊韋馱立像,韋馱屬南方增長天王,為八大將軍之一,在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中居前位,相傳佛陀舍利曾被魔王搶走,後由韋馱奮力奪回,漢傳佛寺中幾乎都供有韋馱像,為確實盡到護法驅魔的責任,寺廟中的韋馱面向大雄寶殿,天王殿兩旁為四大天王塑像,過天王殿,茂盛的林木分佈在甬道兩旁,林木掩映中,有一處放生池,橫跨放生池的古老石橋,橋柱上雕有造型各異的小石獅,別有一番風韻,過石橋便是圓通寶殿,圓通寶殿除了採用寺廟建築少見的硬山頂,大殿雀替為罕見的飛天,圓通寶殿原來供奉的觀音像,於宋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零年),金兵入侵杭州時,被金兀朮搶至北方,目前殿中供奉的觀音,已非當日鑲嵌有古佛舍利的觀音像。


《湖山勝概》記載「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國山,自下天竺,過中天竺,至上天竺而止,上竺則觀音為靈,下竺則古蹟為勝。三竺之間,雲影天光,泉聲松籟,岑寂島空,香寧鐘靜,耳目心神之會,覺其迷極其樂者,豈不超三界外乎。」,從靈隱寺山門至天門山之間的三天竺,峰巒疊翠、小橋流水、古樸村落、山不高而雄奇;水不深而清澈,難怪白居易到此一遊後,大筆一揮,寫下「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寺暗煙埋竹,林香雨落梅,別橋憐白石,辭洞戀青苔。」,對三天竺之鍾愛,由此可見一般。


由於三天竺名氣不如靈隱寺響亮,國人前往杭州,大都錯過與靈隱寺咫尺之隔的三天竺,實在可惜,有心人只要撥出一天,便可輕輕鬆鬆將三天竺一網打盡,度過一個寂靜安詳的寺廟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