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高白月上青雲,客去僧歸獨夜深。葷血屏除能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更無俗物當人眼,但有泉水洗我心。最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煙水綠沈沈。」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到蘇州靈岩山尋幽訪勝,有一天遊興大發,趁著明月高掛,登上有「吳中第一峰」美譽的靈岩山,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不識靈岩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雖然詩文出自名家之手,但仍難詳實描畫靈岩山,想一探吳中勝境,只有向山行去。


靈岩山位於蘇州西南約 十五公里 ,海拔僅 一百八十二公尺 ,由於山上有一個形狀酷似靈芝的奇石,因此而得名,靈岩山西邊岩石色澤深紫,適合製作硯臺,故又名硯石山,此外又因山形酷似大象、山南峭壁如城而有象山、石山城等名。


除了秀麗的天然景觀名聞遐邇,雄踞於靈岩山頂的靈岩山寺更是鼎鼎大名,這座近代我國佛教淨土宗的著名道場,原來是東晉末年司空陸玩的宅院,篤信佛法的陸玩捨宅為寺,南朝梁天監年間(西元五零二~五一九年)擴建為寺院,名為秀峰寺,天監十五年智積大師駐錫秀峰寺,名氣大噪,博得「智積菩薩顯化道場」之名,南宋紹興年間(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宋高宗賜抗金名將韓世忠薦先福名,改名為顯親崇報禪寺,明洪武初年再度改名為報國永祚禪寺,永樂十年(西元一四一二年)由於年代久遠,寺宇建築破舊,進行重修工程,弘治年間遭祝融肆虐,全寺毀於大火,清順治六年(西元一六零二年)重建,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零年),又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稍加修復,直到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零年),真達法師擔任住持,才大力重建寺宇,恢復舊觀,民國十五年改名為崇報寺,其後又由印光大師改名為靈岩寺。千餘年來,靈岩寺可謂命運多乖,歷經滄桑。


靈岩山寺規模宏大,佔地面積三十一點六畝( 兩萬一千零五十七點七二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為 一萬零七百平方公尺 ,中軸線第一進主要建築為天王殿,依次為大雄寶殿、念佛堂、功德堂,東西廡則是相互對稱的建築群,東側的建築有:智積殿、多寶佛塔、香光大廳、香嚴廳、客堂、庫房、方丈室、小廚房…;西側的建築為素麵部、佛學院、茶室、學僧宿舍、如意寮、花園…,除多寶佛塔外,大部份建築都是民國八年至二十一年間,由高僧印光大師主持重建。文化大革命時期,靈岩山寺也難逃紅衛兵毒手,寺廟遭到嚴重破壞,一九七九年後,重新整建修復,如今大致恢復昔日規模,一九八二年,靈岩寺被中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寺廟。


從靈岩山南麓沿登山步道前行,不久便可抵達靈岩山寺的頭山門-繼廬亭,這是佛教界為紀念又名「繼廬行者」的印光大師所建,繼廬亭的石柱上有一幅發人深省的對聯「平地上靈岩,過此關頭自有天梯登絕頂,勞塵修淨土,認清蹉路當無寶筏渡迷津」,過繼廬亭繼續前進,不久便是傳說蘇東坡命名的「迎笑亭」,乾隆帝南巡時,將迎笑亭改為「松嘯亭」,亭前石柱刻有「松似高賢迎客笑,山經興復滿亭春」。過迎笑亭繼續前進,便可抵達觀賞靈岩山夕陽晚霞最佳地點-落紅亭,從宋朝釋圓照的詩「居山不是山,方始是居山;未到無心地,難教得意閒。蒼關春嶂里,鶴唳白雲間,此意無人會,終朝獨掩關。」、「靈岩聳峻更無加,四面峰巒不敢遮,時有白雲從此去,為霖為蓋遍天涯。」可見一般,當夕陽西下之際,佇立落紅亭,遠眺太湖波光粼粼、漁舟向晚,此情此景,夫復何求?


  落紅亭東面山嶺,蓊鬱的松林中,有一座建於一九四七年的馬蹄形大院-印公塔院,塔院中有一座印光法師舍利塔,塔中存放印光大師的七顆舍利及骨灰,塔院內另有印光法師紀念堂,陳列大師遺像、遺著、遺物等,供後人瞻仰被尊稱為「淨土宗第十三祖」的大師風範。落紅亭西側有觀音洞,這是一九四三年由聞名的西施洞改建,洞內有摩崖石雕觀音像,洞右側有一塊形狀酷似牛背的牛背石,西施洞下有個池塘,相傳西施經常在此沐浴,故名「脂粉塘」,又名香水溪,有詩為證「吳宮香水溪,俗稱脂粉塘,暖波浮漲膩,晴渚泛紅芳,美人曾此浴,魂消水猶香。」


自觀音洞經「百步階」,前往靈岩山寺途中,路旁有一對巨石(鴛鴦石)雕刻的接引佛及石鐘,接引佛附近有一塊面向太湖、形狀酷似烏龜的巨石,石龜背上鐫刻「望佛來」三字,自「望佛來」石龜向上,經過「蒲鞋石」,巍然聳立的靈岩山寺便呈現現在眼前。


由於地形起伏不平,靈岩山寺的建築大都依山勢建造,山門建築在約 兩公尺 高的石臺上,門上有趙樸初題的「靈岩山寺」,兩旁有「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聯語,進入山門後,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彌勒佛,後面是韋馱尊者,兩旁則是高 四點五公尺 的四大天王塑像。


出天王殿過界清池,便是靈岩山寺規模最宏大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高 二十五公尺 、寬 二十公尺 ,大殿中供奉 六公尺 高的釋迦牟尼坐像,佛像兩旁為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這三尊清光緒年間,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佛像,彌足珍貴,如今是靈岩山寺鎮寺之寶,大殿兩旁則是一九七九年重塑的十六尊者泥塑,後壁供奉文殊、普賢及觀音塑像。大雄保殿後為念佛堂,堂內供奉西方三聖像,樓上則是藏經樓,珍藏佛經約五萬冊。


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的多寶佛塔,是靈岩山寺最資深的建築,始建於梁天監二年(西元五零三年),一千四百多年來,這座寶塔歷經滄桑,南宋紹興十七年二度重建的磚塔,在明萬曆二十八年遭雷擊,僅存磚砌塔身,一九七五年,大陸當局撥款整修,高 三十三點四公尺 、八面七級的多寶佛塔恢復本來面目,已被江蘇省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吳王宮作空山寺,歷歷鐘聲萬壑中;入夜每和鳴澗雨,凌空長帶度溪風。」多寶塔前的鐘樓,原建於清順治六年,咸豐十年毀於戰火,民國八年重建,樓上懸掛一口清康熙六年(西元一六六七年)鑄造的銅鐘,由於鐘聲悠揚,可傳至蘇州城,以「靈岩晚鐘」馳名。一九八四年寺方為紀念智積大師,在多寶塔與鐘樓之間興建智積殿,供奉智積菩薩畫像。


原珍藏眾多佛教文物的靈岩山寺,由於年代久遠保管不周,加上紅衛兵肆無忌憚的破壞,目前珍貴文物寥寥無幾,僅存唐代楠木觀音、二十餘方宋、明、清石刻、世界僅存的元普寧藏孤本,成化十一年「金書普門品並善財五十三參圖像」及常明、豐廉法師於民國二十二年,以舌血書寫的華嚴經,名山古剎為之失色不少。


走訪蘇州,不能錯過巧奪天工的園林;不能錯過夜半鐘聲的寒山寺;不能錯過煙花垂柳的水鄉風光,更不能錯過秀絕冠江南的靈岩山!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