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湖明珠」美譽的無錫,是一座擁有三千餘年歷史的古城,西南濱臨太湖的無錫,全境為京杭大運河貫穿,觸目可見的水道,使得內河航運四通八達,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不但使無錫成為「魚米之鄉」,清幽的山水更讓無錫躋身為享譽國際的觀光城市,「天下名山僧佔多」,風光秀麗的無錫自然不乏名山古剎。
林木蓊鬱、風光明媚的錫山;峰巒疊翠、山嵐雲影的惠山;歷史悠久的惠山寺、龍光塔、泰伯殿、雲起樓;名氣響亮的「天下第二泉」、寄暢園…集天然景觀、人文古蹟於一身的錫惠風景區是無錫著名旅遊勝地,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的惠山寺則是佛教徒不能錯過的千年古剎。
惠山是天目山支脈,位於無錫市西郊,海拔只有 三百二十九公尺 ,全山由九座蜿蜒起伏的山峰連綿而成,由於山勢宛如蛟龍,古名九龍山,晉朝時,西域高僧慧照到此山結廬,與當時名士時相往來,名噪一時,後人遂因慧照之名取名為「慧山」,其後不知何故,慧山之名變成今日的惠山。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南朝宋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僧人將原為司徒右長史湛挺的「歷山草堂」改建為「華山精舍」,這便便是惠山寺的前身,元徽年間(西元四七三~四七七年),僧顯駐錫華山精舍,香火日益鼎盛,梁大同三年(西元五三七年),因在此成功栽植青蓮花,寺院特建大同殿紀念,並改寺名為「法雲禪寺」,唐代改名為惠山寺,其後又先後多次改名,北宋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皇帝御賜「普利院」,靖康年間將寺院賜給丞相李綱做「功德院」,元朝末年,寺院建築全毀,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才由僧人普真重建,並定名為惠山寺,清咸豐十年,命運多乖的惠山寺又毀於戰火,四年後,李鴻章在廢墟上興建「昭忠祠」,此後寺院又陸續重建,惠山寺正逐漸恢復往日規模。
惠山寺的頭山門-古華山門,位於惠山直街與橫街交接處,黃牆黑瓦的山門有一大兩小三座圓券洞,黃牆壁立頂端有寶燄明珠,牆頭有鯉魚躍龍門裝飾,大門兩旁為一字牆,小門旁則為八字牆,將兩種型式的山門牆巧妙結合,在國內寺院並不多見,頗富巧思。
經幢是帶有紀念及宣揚佛法意義的佛教建築,我國經幢的使用始於唐初,早期經幢僅於竿頂置絲傘蓋三層,上繫飄帶,由於無法耐久,後人改為在八角形石柱上刻陀羅尼經宣揚佛法,最初的石經幢型制簡單、樸拙,僅在石柱上立八角柱,柱上加石蓋,一般而言,唐朝經幢型制簡單樸素,只有頂部稍加裝飾,唐朝之後,經幢型制日益繁複,宣揚佛法的功能已逐漸為藝術性取代,惠山寺目前保存有一座早期的唐經幢及一座宋經幢,彌足珍貴。
進入古華山門,遊客千萬不能錯過山門兩側的唐朝及宋朝石經幢,南邊的唐朝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三年(西元八七六年),較大陸最古老的廣州光孝寺大殿前石經幢,僅晚五十年,這座石經幢高 五點一公尺 ,幢頂為八角攢尖頂,檐角上翹,其上置扁圓形石,頂端為寶珠,幢身上部為雙層八角形寶蓋,每面轉角處雕有口銜連珠狀瓔珞帶的獅頭,中間的八角形束腰石柱,雕有蓮花及坐佛,基座為雙層八邊束腰須彌式,直徑 一點三二公尺 ,雕刻有造型樸拙、神態各異的獅子及結跏趺坐的佛像,幢身上遍刻由罽賓僧人佛陀波利譯,白鹿山人李端所書的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雖然歷經千年風霜雨雪侵蝕,依舊巍然矗立,笑傲人間。
北邊的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係無錫縣萬壽鄉劉元規等人,建於北宋熙寧三年(西元一零七零年),經幢高 五點一六公尺 ,除了幢身所刻經文為大白傘蓋神咒,造型與唐經幢相差不多,這兩座石經幢是江南地區保存較佳的唐宋經幢,一九八二年時,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華山門後第一進建築為飛簷翹角的兩層建築-金剛殿,始建於明正統十年(西元一四四五年),一九七六年大陸當局將古色古香的磚木建築改為水泥建築,古意全消,弄巧成拙,令人喟嘆。金剛殿正中高懸紅底金字「惠山寺」匾額,兩旁有聯語「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巍然廟貌,祠以教孝寺教忠」,背面則是大陸名畫家李可染所書「江南第一山」,殿後有根據佛經「信佛升天,進入無量壽國之天,日月飛升,天佛大放光明,以香花使樂相迎」之意命名的日月池、香花橋。
日月池鑿於南朝宋元徽年間,池水清澈,中種有蓮花,石壁上有石螭吻雕飾,小巧玲瓏,別有風韻。香花橋有「雲龍盤旋」雕飾,一啟一閉的石門意謂「善門開、惡門關」,一說「佛門半開,有緣進來」。由香花橋、日月池前進,經二山門,便是一個石砌方池,由於曾有僧人在池中種植千葉蓮花,故名為金蓮池,金蓮池上的金蓮橋,全長 十點七公尺 ,寬 三點四公尺 ,由十二塊石樑架成,兩側橋台及中間橋墩刻有「纏枝牡丹間花生童子」圖案,兩側石欄由蓮花望柱和透空欄板組合而成,石橋造型優美典雅,目前已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金蓮池上方有一座重檐歇山頂的御碑亭,原來豎立在亭中的乾隆御碑,高 三點四公尺 、寬 一點一公尺 、厚 零點三三公尺 ,碑身重達八噸,可惜這座雕工精緻的御碑,於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搗毀,現在矗立在碑亭中的碑為複製品。
惠山寺的建築依山勢起伏而建,與一般佛寺依中軸線建築迥然不同,寺中主要建築-大同殿(大雄寶殿),始建於梁大同三年,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零年),大同殿毀於戰火,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李鴻章在毀屺的廢址重建「昭忠祠」,祭祀參與太平天國戰役死難的湘、淮軍,從大同殿左行,便是典雅樸拙的「竹爐山房」,大門正中高懸李苦禪手書「竹爐山房」扁額,堂中壁上嵌有乾隆所題「竹爐煮茶圖」及三十八塊明清石刻,書香氣氛濃郁,是靜修的好地方。
「山取其騰踔如龍,樓取其變化如雲」,朱衣閣、聽松亭、雲起樓…依山勢起伏而建,各具特色,行走在曲折的迴廊中,途中可見一刻有「隔紅塵」的窄門,傳說康熙帝南巡至惠山寺,傳旨招住持見駕,住持以「化外之人,早已隔斷紅塵,名利富貴,已成身外之物」點化康熙,這段軼事傳為佛門佳話,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走訪惠山寺,除了豐富的人文古蹟外,遊客不能錯過「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唐.皮日休)的「聽松石床」,不能錯過大同殿前樹齡六百,高 二十一公尺 ,曾出現雄銀杏結果現象的古銀杏。更不能錯過品嚐惠山石泉水,這處被陸羽評為「天下第二泉」,深獲康熙、乾隆青睞的清泉,如今脫下高貴外衣,眾生皆得飲用,品茗之餘,能不慨歎世事無常。※(1996江南佛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