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國的佛教石窟大都分佈在絲路沿線及黃河流域,敦煌莫高窟、蘭州炳靈寺、天水麥積山、洛陽龍門、大同雲崗等著名石窟,大都與佛教傳入我國的北傳路線相符,南傳佛教路線上雖然也有雲南石鐘山、金華山、晉寧與四川省樂山、榮縣、廣元、安岳、大足等石窟,但除了樂山大佛、大足石窟外,大都為名不見經傳的小石窟,因此大足石窟成為研究南方佛教石窟藝術的重鎮,地位十分重要,一九六九年中共將大足石窟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一九八零年正式對外開放。


    由於對外開放時間不長,加上鮮少「臺胞」前往一親芳澤,大足石窟在臺灣地區的名氣並不響亮,不少民眾組團前往長江三峽,卻沒有將距離重慶一百六十二公里的大足石窟排進行程,走訪大陸南方第一大佛教石窟,過門而不入,實在可惜。


    大足縣位在四川中部丘陵與東部摺皺山的交接地帶,由於石質多為堅硬適度的砂岩,適合雕刻,加上僻處一隅,幸運地避開中唐之後的戰亂,因此在北方石窟逐漸沒落的情況下,大足石窟反倒一枝獨秀,成為唐代以後雕刻數量居全國之冠的石窟,日本著名學者石川一成參觀大足石窟後,多次撰文讚嘆大足石窟「面對大足寶頂大佛灣造像,看中華民族囊括外來文化的能力和創造才能,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大足石窟是大足縣北山石窟、寶頂石窟、南山石窟、石門山石窟、妙高山石窟、半邊廟石窟、尖山子石窟、石篆山石窟等八處石窟的總稱,現有近百處石窟、五萬餘尊造像,其中北山石窟以造像精美、雕刻細微、藝精技絕著稱於世,寶頂山石窟則以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保存完好、具備晚期石窟藝術特徵見長。


    依據大足縣文物普查隊的考證,大足石窟的開鑿年代大約在初唐,而宋代是大足石窟開鑿最盛時期,此後,大足石窟的開鑿每下愈況,明、清兩朝只有零星開鑿,在五萬餘尊石窟造像中,概括而言有佛陀及其部眾像、菩薩及天王像、經變相、其他造像,主要的雕刻手法則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及陰刻等五種,其中構圖嚴謹、佈局巧妙、藝術表現生動自然,且富創造型的高浮雕作品最多。


    寶頂石窟與北山石窟是大足石窟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頂石窟以大佛灣為中心,共有造像三十一龕窟、碑刻七幅、題記十七則、舍利寶塔兩座,其中全長三十一公尺、高六點八公尺、寬三點二公尺的「釋迦涅盤聖跡圖」是所有造像中最宏偉壯觀的雕塑群,其他較著名的造像有:六道輪迴圖、九龍浴太子圖、父母恩重經變相、廣大寶樓閣圖、地獄變相…等。北山石窟集晚唐、五代、南北宋佛教石雕藝術於一身,共有石窟造像兩百六十四龕、陽刻線圖一幅、碑碣六幅、一百多則題記和造像記,著名的雕塑有數珠觀音、玉印觀音、孔雀明王、彌勒下生經變相等,是研究古文化、藝術、宗教、歷史的寶庫,值得有心人士專程探訪。


    走訪大足石窟,除觀賞珍貴的石窟藝術外,不妨抽空參觀當地民間藝術家的雕刻作品,以硯石雕刻的各類佛像、石獅,造型樸拙、手法粗獷,雖不是大師級名作,但別有一番韻味,由於大足石窟鮮有國外觀光客問津,石雕價格便宜,國人大可「瞎拼」一番,選購中意的石雕做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