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朋友在員貝經營生態休閒渡假村,即使喜歡四海雲遊,我到員貝旅遊的機會應該也很渺茫。曾經三度到澎湖,我的行程大都在馬公、白沙、西嶼、七美、望安、吉貝等地打轉。四年前,朋友也許是異想天開,竟然選擇在默默無名的員貝開設民宿,雖然友人多次邀約,我總以為員貝沒啥看頭,始終沒踏上這個澎湖東北海的小島。


    今年元月,風月社輪班社長上任後,請我幫忙安排一趟國內旅遊,心想已有多年沒去澎湖,不妨重溫舊夢,友人熱心連繫安排行程,六月中旬,我們頂著三十度以上高溫,到菊島看海、看雲、聽濤、觀浪,尤其令我門回味再三的則是與員貝「抱墩王子」王永益歡喜邂逅。


 



 


    抱墩是澎湖先民「請君入甕」的智慧捕魚法,本島白沙鄉向北的潮間帶,包括中屯、講美、岐頭、赤崁一帶,是傳統的抱墩漁場,其中以赤崁最集中,全盛時期石墩高達500座,岐頭也有約400座。三十年前漁民一天抱墩的收穫可達數十斤,如今,魚產枯竭,魚獲不到一成,當然石墩也就頹圮廢棄。近年來,東海鳥嶼、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興起,有旅遊業者帶遊客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傳統技法,抱墩鹹魚翻身,成為當紅炸子雞。


 



 


    石墩其實就是迷你石滬,石滬工程浩大,往往需要家族共同參與,費時多年才能打造完成,石墩可就簡單多了,個人就可獨立完成,因此頗受古早漁民喜愛。漁民利用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玄武岩石塊、咾咕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漲潮時,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等底棲魚類棲息於石墩內,退潮時,漁民將石墩拆解,以網圍捕來不及逃開的魚蝦貝類,因為有些石塊較大,必須雙手合抱,所以名為抱墩。抱墩時,從舊墩搬掉的古塊可重複使用,在附近堆成一個新墩。


 



 



石墩堆放愈久,棲息的魚類愈多,「抱墩王子」希望我們滿載而歸,一個月前,便專門在潮間帶堆了十餘個石墩。


 


 


    抱墩當天下午,大夥在「抱墩王子」帶領下,配合退潮,頭戴遮陽帽、腳穿膠鞋、手戴手套等保護裝備,


 



 


王子則攜帶小耙仔、浮具、魚簍、固定繩、網具、鐵叉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涉水到水深約二、三十公分的石墩,抱墩王子先清理石墩旁邊的阻礙物,然後以網具(俗稱纑仔)將石墩圈住,網口朝向潮水逆流方向,避免魚兒溜走,


 



 


接著開始搬移石塊,我們一旁聽他指揮幫忙按住纑仔,有人則幫忙搬石塊,


 


 



 


「抱墩王子」及大夥自外向內接力拆石塊,石墩愈拆愈小,網子也跟著縮小,石塊搬完,進入最緊要關頭,「抱墩王子」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逆著潮水起網,


 



 


第一次起網,大夥眼巴巴瞪著網具,希望魚蝦滿網,結果卻只有一條小玳瑁石斑,雖然如此,大家依然興致勃勃,繼續拆第二、三、四座石墩,忙了兩、三個小時,曬得滿臉通紅、累得腰酸背痛,我們的收獲是:八條小石斑、兩個鐘螺、一個紅螺。


 



 


行前「抱墩王子」說過他的最佳紀錄是一個石墩有五、六斤收穫,眼見漁獲不佳,王子頻說不好意思,大夥絲毫不介意,反倒為他加油打氣。生平第一次抱墩,樂趣滿滿,誰在乎收穫有多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421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