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眼看他起珠樓,眼看他讌賓客,眼看他 樓塌了」,同樣列名承德外八廟,殊像寺的際遇就遠不如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歷經北洋軍閥的破壞、日本軍國主義的劫掠,原本富麗堂皇的殊像寺,如今多數殿宇建築均毀圮,雖然名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有關單位並未善盡保護之責,毀圮的寺廟建築至今未展開修護工作,百年名剎淪落至此,教人情何以堪﹖
殊像寺位於避暑山莊西北方向普陀宗乘之廟與廣安寺(全毀)之間,前臨山溝,北倚小山,佔地面積兩萬七千四百五十平方公尺,清乾隆三十九年興建,次年完工,是乾隆帝在避暑山莊外所建九座佛寺中的第七座。
根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 滅度後,於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大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即五台),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止,為諸眾生于中說法。』」,由於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前往朝山禮拜的各地僧侶、信眾絡繹不絕,乾隆二十六年春,乾隆帝陪其母到五台山殊像寺禮佛朝拜,皇太后將文殊大殿供奉的文殊菩薩像熟記在心,返回北京後,命宮中巧匠仿造文殊菩薩石像,並在香山依五台山殊像寺形制建寶相寺,供奉這尊文殊菩薩石像,乾隆三十九年,又於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以西興建殊像寺。
傳說乾隆帝出生地--獅子園距離殊像寺頗近,且是承德各佛寺中,唯一學習滿文經卷的喇嘛寺,俗稱殊像寺為乾隆家廟。
殊像寺坐北朝南,山門之前有條石鋪砌的月臺,月臺上有一對神態威猛的石獅,由於殊像寺是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的石獅別具寓意,不但象徵寺廟威儀,並有佛祖講經弘法,聲震世界,佛法無邊,普渡眾生的涵意。
一般佛寺大都只有一個山門,殊像寺卻獨樹一幟,除了中軸線上的山門殿外, 東、西 兩兩 旁各有一個迷你山門,這兩個硬山頂、灰瓦、方門,造型樸拙的旁門, 各有一條石板甬道直通山門殿。
山門殿是殊像寺第一進建築,單檐歇山灰瓦頂、面寬三楹、進深一楹,單座圓卷洞拱門,東西兩楹開拱窗,前檐下方懸掛以滿、藏、漢、蒙四種文字刻寫的「殊像寺」匾額,殿內有泥胎哼哈二將塑像。
殊像寺原來的建築格局十分嚴謹,全寺大致分為前、後兩部份,前半部主要建築有山門殿、鐘樓、鼓樓、天王殿及會乘殿,後半部份則是假山、寶相閣、清涼樓等,由於歷經戰亂摧殘,年久失修,目前寺宇建築寥寥無幾,只能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形容。
過山門殿,甬道左右有幢干石及鐘樓、鼓樓,鐘、鼓樓東西相對、形制相同, 下層面寬五楹、進深三楹,上層面寬三楹、進深一楹、歇山灰瓦頂,鐘、鼓樓旁的山牆闢有旁門,頗為奇特。山門殿正北的天王殿,如今全毀,僅存供奉彌勒佛的佛座,天王殿北的兩座配殿--饌香堂(齋堂)、演梵堂(經堂),也杳無蹤影,人間事起起落落,令人不勝欷吁。
天王殿遺址之後,有一個石砌兩層高壇,第一層有二十六級石階,第二層有九級石階,石階上為條石平臺,平臺北有五個放置五供的石須彌座,須彌座後方,殊像寺的主殿--會乘殿,掩映在蓊鬱的古松林間。會乘殿面寬七楹、進深五楹,重檐歇山頂,上層檐下懸滿、藏、漢、蒙文「會乘殿」匾額,大殿中供奉騎坐朝天吼的觀音、騎坐青獅的文殊及以白象為坐騎的普賢三尊木雕金漆菩薩像,一般寺廟以觀音居中,會乘殿則以文殊居中。
會乘殿內原珍藏有三百零四尊銅鎦金萬壽佛、乾隆帝手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心陀羅尼經》、滿文《大藏全咒經》 、《西番丹書克經》等經卷及乾隆帝幼年使用的銀壺、金碗、象牙筷等日用品,如今卻全都不知去向,位於會乘殿東、西的「指峰」、「面月」兩座配殿,也難逃全毀劫命。
假山在中國古建築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皇親國戚宮苑、富商巨賈庭園、 文人雅士居所…當然少不了假山,甚至平民百姓、佛寺道觀都有不少假山,外八廟中,安遠廟、羅漢堂、溥仁寺、溥善寺並無假山,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及殊像寺均有規模不同的假山,殊像寺的假山構想出自山西五台山,「不是五台,勝似五台」,佔地面積達兩千五百二十九平方公尺的假山,佈局靈活多變,與廟中的地形、建築、樹木等融合於一,當年乾隆參觀假山時,曾大筆一揮寫下「地分台麓示居國,座擁錘峰供養雲」的聯語,遺憾的是,殊像寺的假山,由於年久失修加上人為破壞,假山不復當年面貌,號稱外八廟最傑出的假山,何時才能重現江湖﹖
殊像寺雖然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多數寺宇建築全毀,最具特色的假山也失去往日光彩,鮮少信眾、遊客前往參訪,經常大門深鎖,想探視殊像寺,不但需要大費周章,更需要運氣。※(1996.2)
留言列表